关于钟芳蓉
想必各位朋友都还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一则新闻报道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考了省文科第四名,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网友热议。然后相关的作文题目就是问我们怎么看。
当时王樱让我们练习写议论文,写到了这个题目,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王老师说必须支持钟芳蓉,不能够反对她。
虽说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很多议论文写着“抒发己见”,却对内容有所倾向。但王樱如此直白地要求我们时,我还是很反感的,不是反对王老师,是反对这种考查形式。
因为这类原因,我一直对高中议论文有点不满与抵触,议论文最重要的应当是论点与有力的论证。但考试却几乎常常限定了论点,甚至论证的逻辑严密与否也不那么重要,只要文采足够好即可。
好吧,以上其实都是闲扯。我想说的是钟芳蓉这个案例中,网友以及老师和我们产生的看法。
我认为,人们在换位思考时,或者说是试图替别人做出决定时,往往只代入显性的条件与选择,或是只代入有利的因素,再以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
拿钟芳蓉的例子举的话,很多“反对道德绑架”、有高尚情怀的网友和我们的老师,在看待钟芳蓉的选择时,可能只代入了钟芳蓉的选择、理想,将选择仅仅归于理想与金钱。而不那么重视金钱可能带来的问题(由于那些隐性条件)。
可能是我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但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人心”。有些人自己常常屈从于现实,在理想与金钱之中选择了金钱,但当看到别人面临这样的纠结时,就只是建议其顺从理想。一方面这样更使自己看起来不那么俗气,二是希望别人能够去做自己未能做到的。
可自己为何当初屈从了现实?钟芳蓉难道就一定能够支撑下来吗?
重义轻利是一直以来所崇尚的,人们爱财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爱财而不愿谈财我认为实在是虚伪。
似乎所有与金钱沾染了都显得有些“俗气”,那些自诩理想主义的人,有多少一边贬低着金钱,一边内心又十分渴望着金钱。
我觉得人们总是刻意避讳那些内心十分渴求的东西。一是金钱,人们之间的客套常常在交往之中对此避而不谈,比如好友借钱不好意思催着,一个人追求事业是有上进心,追求财富就是俗;二是性,中国的性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性教育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此讳莫如深,也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后果,读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朋友想必对此深有感触。
我不怀疑钟芳蓉选了考古系以后也会很有前途,正如王老师所说的,我不质疑一个能考上北大的优秀人才的能力,以及在之后支撑起一个家的能力。但我不认为选择了理想就意味着快乐。
我并不认为为理想付出带来的喜悦就能够盖过现实中的苦痛。
可能只是我的狭隘设想:假如父母急需用钱该怎么办,假如父母生了大病该怎么办,选择考古系让她成长得太慢,很晚才能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觉得最悲哀的话之一了。
正如我在上篇关于《月亮和六便士》和“关于悲剧”的推送中说的,现实生活中选择理想的代价往往很大,我们大多人想看到反抗命运的英雄,但不考虑成为英雄所需承受的苦难。为何一定要让一个年轻的女生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钟芳容会不会在某个时刻感到无力。现实中的苦恼和压力会不会剥夺她从考古中获得的乐趣。
这些我都无从得知,我们也无权干涉她的决定。
对一件事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但我反对一些人,他们选择了理想,就看不起选择现实的人。
我写这篇推送最想要表达的是:不喜一些虚伪的人,只用言语而非行动来彰显自己的高尚;反对理想一定高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