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
    • 电影拍得很好,扩展了很多
    • 对于感情的漠视,认为生死之外无大事,大概跟战争中漠视两性关系相近?可也不完全合理,正如三体中提到的“赋时光以生命”,更珍惜?
    • 人类的猜疑、怀疑、背叛,这个情节设置的很有意思。但也有矛盾,如果人不能判断太阳是否真的要发生“氦闪”,怎么说服整个世界的?如果能判断的话,又为何在太阳“回光返照”的时候怀疑呢?是判断的技术流失了?或者说,太阳出现这个状况就不合理。为了加入怀疑的情节而刻意如此。
  • 人与吞食者
    • 考古-土,对于这个我倒是有所体会,我去望遗址,常常会看着土发呆,想着,几千年前的人们就踩着这些土
    • 人类之于蚂蚁帝国,吞食帝国之于人类,何其相似,我们不会在乎比我们弱小得多的生命的死活,我们不会对牛羊讲道德,侵略者为什们药呢?
    • 可我们人类确实能创造文明,能创造出这么璀璨的文明,为什么牛羊之类的做不到呢?人类和牛羊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 多重反转:投降-宣战-失败-被吞食-离开-留下
    • 最后的结局确实出乎我意料,非常受触动。可是,没有人类的地球文明,与人类何干?
    • 吞食帝国的命运尽头是什么呢?无止境的向前,绝望地迎来最终命运。目的这么重要吗?以致于能够毫不犹豫地抛弃家乡?那些目的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这些正是重视过程的缘由。
  • 地火
    • 我觉得作者是刻意给刘欣设置一些争议点的,让他对“现在的人们”或者说一部分人类带来灾难,而对几十年后的人类带来福祉。刘欣是伟大的?还是可耻的?
    • 让人们去思考:为了未来人类的复制,现在人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吗?
    •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未来牺牲,可每个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别人牺牲。
    • 其实社会不是一直有类似的情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凭什么是他们先富起来呢?
    • 核能也是类似,未来当人们享受到核聚变带来的能源时,会想到一部分人类被核弹所屠杀吗?
  • 临界
    • 读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叫“临界”,蛮不错的,归根到底还是四个字“堵不如疏”?
    • 书中描写得比较好的还是如何抉择,当预测到有地震,但把握又不大时,到底要不要公诸于世。
  • 百年守望
    • 读到最后一部分突然明白为什么叫“百年守望”
    • 克隆人、高智慧的AI离我们都不算太远,它们会带来怎样的伦理问题?
    • 高智慧的AI已经有一些势头了,会发展到什么情况呢?
    • 对于这样的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是文学和社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 小武康的选择还是让人感动的,但是施董的形象未免有些奇怪和矛盾。
  • 祸害万年在
    • 全文围绕着一个小点,一个现在人们几乎都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
    • 我不是太确定,但是我确实不觉得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 最后的议论倒是有点意思:这个问题只对人才有意义,因为只有人才会为自己的生活设置各种各样的框框和规矩,以为这就是计划。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类比所有别的生物都更先进;也许又恰恰因为这一点,人类比所有别的生物都更愚蠢。
    • 让我想到之前看的一部小说里讲的:你在夜深人静的红灯前,白白浪费1min,这1min是纯粹的浪费吗?我之前想这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意识,这是一种保证安全的成本;但这有道理不代表这是应该存在的现象,不过这个可以随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比如监测路上的车辆情况,调节红灯时间。
  • 假设
    • 关于庄周梦蝶,最近我也有想过,就比如说“无法证实的记忆和幻觉有什么区别?”,“人如果一生都生活在幻境中,最好自己都不知道在幻境中,那会感到不幸吗?”
    • 看到有人说数学不需要证实,然后说作者一点都不懂……我觉得无所谓,科幻小说对我来说更像是抛出一个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来引发人的思考。我不在乎他有多么的合乎逻辑,而是它能不能让我深入思考。
    • 如果现实是梦境,梦境中才是现实呢?断断续续的梦,说明那个我精神出了问题,所以现实才会这么真实?
    • 很多事情的发展似乎和自己的主观思想有点关系,例如自己一看比赛,支持的队伍就容易输,会不会这个世界就是基于我的视角才成立的?这个假设能证伪吗?我死了自然可以证明,但是我死了我可看不到结果。
  • 六道众生
    • 有点像《奥术神座》中提到过的平行宇宙,普朗克常数不同;还有扯到量子的两面同时发生,产生两个平行宇宙,这个在《上帝掷骰子吗?》中也提到过
    • 是个挺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其实也简单,就是设定比较有意思。倒是让我也有点想法。
    • 但我觉得还是有些逻辑上的问题:即使世界是依存在概率上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我觉得人的穿梭应当和其中提到的“雪崩”一样,每个人都有概率穿梭,而不是概率导致一个人能随意穿梭。
    • 作者在本篇也对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反思:那些并非自然而然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真的是应该得到的吗?命运早就为得到的东西标好了价码。人类整体呢?

摘录

  • 现在主流读者对于王晋康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这主要是因为科幻读者的年龄和阅历限制,其实王晋康作品最深刻的地方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他对科技发展的审视和反思,如果没有较深的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很难意识到王晋康的厚重,但事实上这种超越科幻圈之外的清醒,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这,似乎才是科幻的本真命题,更应受到关注和尊重。
  • 何夕,则是科幻界一位活生生的古龙,他的文章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诗意,这种诗性气质让人感觉到他的超然和酒脱,甚至有点与尘世格格不入,所以何夕的文章在科幻读者中有两个极端喜欢他的人喜欢得要命,不喜欢的人说他装X。古龙亦如是,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已超越了金庸,不喜欢他的人说他只知道自己抄袭自己。何夕的小说更像是兴之所至、笔之所至,不知道他师承何派,与西方的正统科幻没有任何牵连,与本土作家的文风亦相去甚远。何夕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虽然这种自恋情结让人很是不爽,但正是这种投入感使得其文章直达人心,甚至接近癫狂。比如何夕在描写《伤心者》时,你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黑暗,这种来自骨子里的诗性悲哀是科幻界任何一个作家都难望其项背的,他心中的黑暗和绝望,不是因为宇宙,而是他的内心世界,这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必备潜质,用第六感去触摸几万光年以外的绝望,这需要极其强大的想象力。从技术层面来讲,甚至可以说这两种思维是完全背逆的,一种是文学作品本身所需要的性感和海阔天空,一边又是科幻需要的理性和逻辑清晰,一种是社会科学思维,一种是自然科学思维,将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并非易事,所以在科幻圈或者科幻迷的眼中,谈到文笔更多读者推崇的是何夕,认为只有他的文字才能与主流作家一较高下。
  •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愿意把明天想象得比今天好,以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明天得到更好的解决,也许这正是人类自身最大的悲剧。
  • 听起来真是奇怪,人类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出更大更难的新问题,而且似乎乐此不疲、永无止境。
  • 时间正在分分秒秒地过去,黄昏的太阳一如既往地把光辉洒向这片对它而言毫无不同的世界,它并没有注意到每个人看着它的目光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的确,对太阳来说,每一天都是一样的,甚至对一只不谙世事的昆虫或是别的某个生物而言,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只对人才有意义,因为只有人才会为自己的生活设置各种各样的框框和规矩,以为这就是计划。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类比所有别的生物都更先进;也许又恰恰因为这一点,人类比所有别的生物都更愚蠢。但不管怎样,对人们来说,这个岁末的夕阳是值得多看几眼的。夕阳真是美极了,夕阳笼罩下的万物真是美极了。明天,假如还有明天。
  • 拿最基本的欧氏几何来说,这是数学的基础,而它是建立在五个假设公理之上的,这些公理绝对是无法证明的,尽管常规的说法是不证自明。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承认全套欧氏几何,否则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无从认识。现在我可以下结论了,既然这些用来描述世界的理论都建立在一些无法得到证明的假设之上,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宣称世界也是一种假设。
  • 有时我会忍不住想人类真是伟大,能够凭借智慧发现那么多自然的秘密,用以造福自己。而有时我却又想,如果大自然是一位母亲的话,那么人类就是她最聪明但也是最可怕的一个孩子。这个小家伙顽劣不堪却又自以为是,他总是不断地向母亲要这要那。母亲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并不想纵容他。可是这个孩子实在是太聪明了,他总能够变着花样地从母亲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有些东西是母亲本不愿意给、不能给,同时也给不起的。但是因为孩子的聪明,他总是如愿以偿。他每一次背着母亲偷偷地火中取栗都是有惊无险,每次都自以为得计地享受着自己的聪明,却不知母亲一直就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为他将来的命运伤心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