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野圭吾《信》的一些思考

《信》是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不过它不是推理小说,它讲述了男主,一个杀人犯的弟弟,在哥哥入狱后的生活。

小说的梗概就不细讲了,大致就是男主在哥哥入狱后找工作很困难,生活中也被很多人疏远。核心问题大概就是:罪犯的家属是否应当背负着亲人的罪恶生活?比如说,男主的哥哥是个罪犯,那么男主自己是否理所应当地遭受一些偏见,被“歧视”呢?

大家都清楚,都知道罪犯的家属是没有过错的,也明白人人平等,但是,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他。可能我也会这样,当一个人的家属是个罪犯,我也不会想要和他走得很近,除非一开始就很熟悉。

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有理性的认识,但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想要避免惹上麻烦,就会疏远罪犯的亲属。

书中的一个人物提还到了一个有趣的想法:罪犯自己应当把“犯罪会连累家属”当作犯罪的一种惩罚,一种成本,为此更加不能犯罪。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到:人们常常拿歧视说事。

拿美国黑人、白人地位不平等来说,虽然有些人确实是歧视黑人,但我相信有很多人对黑人是有意无意的疏远。我相信我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我是绝对相信种族之间是平等的。但是,我如果到美国去,我可能也会避免到黑人聚集地去。

之前贵老师给我们分享过她到美国教中文的经历,她说她很幸运被分到了一个白人学校,而有同事就很倒霉,被分到黑人学校,那里的学生每天喷脏话,对老师说很下流的话,令老师难以忍受。

我们自然知道种族平等,知道黑人也享有同等的人权,但是,面对犯罪率高、文化程度低,常常打架骂人的黑人群体,你会不会不自觉地想要远离他们呢?

我们想要远离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是黑人,而是他们这个群体在血统之外的一些特征。如果一个白人具有这些特征,我们也会想要远离他的。

总之,我觉得这不是歧视黑人,歧视黑人应当是觉得他们血统低人一等。

其实这有点像一个死循环,黑人受教育程度低的缘由就是因为以往被严重歧视,但被歧视的结果却可能让他们更加被“歧视”(大概就是正反馈调节?)

再来说说女性找工作难的这件事:我也是坚信男女生来平等的,那么既然大家都认同了男女平等的观点,公司在招聘时是不是应当忽视男女的性别因素,单从工作来看。设想,男性A一年能出勤280天,男性B一年能出勤250天,女性C一年能出勤200天,他们的能力水平相当,公司只录取2个人,你会录用谁呢?录取A和B是很自然的想法。这不是因为歧视女性,而是因为本着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招聘,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们平时都可以认同出勤率低的人被淘汰,那为什么当这个问题更多的集中在女性时,却被反对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也不是女性想请假啊,这就是女性的特征啊。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我生来学习能力弱,考不上大学,找工作难时,有人会觉得不合理吗?

我觉得女性应当认同生孩子是找工作时的不利因素,一件事总是有利有弊的,生孩子这一过程中,女性难道就没有某些方面的好处吗?比如放假,比如在养家中相比丈夫承担更小的压力。那么它为找工作时显现为不利因素,真的就那么不合理吗?

前不久看到一些政策,为了鼓励生育,鼓励三胎,将会延长女性产假等,然后在知乎上看到一些评论,我觉得还蛮有道理的,就是说,这些措施其实并不能提高女性的生育欲望,因为延长产假只会让企业在招聘时更加不想录用女性,这并不能为女性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应当在女性放产假时对女性所在企业进行补贴才能够有利于女性就业,更有生孩子的想法。

再回到主题,我们会疏远罪犯家属也不是因为歧视他们,换一个人,如果他和罪犯有密切联系,你会不会疏远呢?

(本文绝无任何歧视某一群体的意思,只是一些思考和观点,不喜勿喷,请勿打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