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的变化
三观的变化
初中的时候做过一本数竞的书,《钱塘甬真重高》,其中一章的导言很有意思,说做题目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前大概明白作者引用的意思,但没有多想,只觉得挺玄乎的,现在常常在生活中感到迷惘的我,突然对这段话有了一些体会。
这是谁提出的,我不在意;哲学什么的,我也不懂,我只想说自己的理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单纯,对世界仅有表层的认识,相信好人坏人,相信非黑即白。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渐渐的认识这个世界,自以为懂得越来越多,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怀疑公正、怀疑规则……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璞归真,如罗曼罗兰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知道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明白对于许多事情,质疑、苛责等没有太大意义。又或者是已经圆融自然,不再那么锋芒毕露,能够处理好个体和环境的关系,让自己在大环境下从容的生活。
我的思想在过去几年发生过太多太多的变化了。虽然很多是成长后自然而然地变化,但我仍然在回首望去时感到惊诧,常常觉得以前的自己为何那么幼稚?但实际上此刻的想法之后看来说不定也是幼稚的。
早年的我,自认为还是很单纯的,以为凡事都有个答案,问题总是能解决的。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通过努力可以超越天才。相信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相信自己仅凭真诚也可以交到好朋友。
那时自己的很多观点现在想来虽是幼稚,却是我生活最为开心,学习最有动力和热情的时光了。
渐渐地,看了一些经典名著如《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看了像海贼、火影、进击的巨人这样的动漫,看了香蕉的《赘婿》等网文,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许多事物的看法。我常常从它们当中得到许多自认为很有意义的话,觉得自己“又懂了”。
大学后还接触了一些国外的观点,和国内的相去甚远,不知道自己该相信哪一个,又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获得真相的能力,不如干脆放弃获得真相。我变得容易怀疑,怀疑太多太多的东西。
刷的知乎多了,常常看到深感认同的观点,却又在评论区看到令自己无法坚持认同的反驳。我的认同和相信似乎失去了价值和分量,飘忽不定。
现在的我,就处于这个阶段。
看到太多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以至于无法清晰地辨明。
往往看了某个人的论述后非常认同,但是看到反驳的意见后却觉得也有道理,总是无法坚定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坚定的价值观,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这个阶段的我习惯于怀疑和质疑,似乎也总能挑别人观点的刺,却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也常在他人的反驳中迷失,怀疑自己的看法。
以前相信的事物,会因为看到的一些反例而全部产生怀疑。比如在看到一些部门的失职后怀疑整个机构,在被他人打击后认为陌生人间没有友善……(当然,实际还是没有这么偏激的。)
看到《火影》中的迈特凯八门全开也战胜不了因陀罗转世的宇智波斑;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再有钱也融入不了上层阶级,挽回不了黛茜的心;看到《活着》中的福贵明明已经失去了我认为活着需要依托的所有,仍然活着……
以前相信“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在看到怎么学都不过天才后会很沮丧,在看到社会的阶级在逐渐固化后会心感无力。
看到生活中“魔幻”的事情越来越多,却知道自己没有一点改变的能力,似乎知乎中推崇的“润”也不错……
不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不知道自己还能相信什么。
大一的时候参加过几场辩论赛,虽然赢了几场,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一是讨厌和他人针锋相对的感觉,二是我觉得自己不能够基于自己的观点形成严密的逻辑,从而常常论证不有力或是容易被对方说服。
近几年我遭遇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似乎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甚至于知道自己的动力来源,但仍是常常没有动力,对学习没有热情。
同样的,在我自以为懂得越来越多时,不懂的也越来越多。
即便明白所谓的“大义”,但不知道为什么能够做到像文天祥那样,我觉得我应该是还没被打就会招的人。一个民族的大义需要维系在已经身处痛苦的人身上我觉得不太合理,国家如果让文天祥这样的人陷入苦难,没有尽到保护臣民的职责,又怎么能苛求他们忠诚?
我总是认为社会鼓励我们付出的一个原因不就是“社会好了,每个人都会活得更好。”可是,如果要为此牺牲,人都没了,社会再好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还不太能理解为社会和国家牺牲,尽管我也愿意为我爱的人无偿的付出。社会太大了,你牺牲的时候,不会所有人铭记你,相反会有人诋毁抹黑。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关于建不建议女大学生去山区执教,看到很多人都说不建议,风险太大,我也认同。但正是这样,才越发明白张桂梅那样的人的伟大。
可我还是不能明白,究竟是什么能够支撑她做到这一步……
我不懂的太多太多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我认为我有所理解,但还远远达不到,我对太多的事情都还无法释然。就只能稍微尝试说一些。
这个阶段的人应当有自己稳固的三观,能清晰透彻地看问题而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看法。他们可能会失意,但不会放弃。他们知道世界是灰色的,但仍然相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他们知道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尝试着帮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愿意先将每个人视为好人。
就像“润”被说得那么好,为什么还有无数远比知乎友人优秀的人一直在为国家付出,我并不认为他们想不明白。
我认为他们是有信仰的,他们是知道什么对于他们最重要的的,他们是根据自己的三观做出了最好的选择的。
《道德经》中说的“知其白,守其黑”和“和其光,同其尘”可能也有这方面意思,这个境界的人懂得协调自己和环境。
举个例子,岳飞。在那个人情大于法治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智谋和武力难以出头的,他明白当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金人入侵。所以他可以接受一些官场的腐败,不是盲目的清高,而是懂得借势和上下打点。若非如此,他是无法拉起一只“岳家军”的,也无法有足够的军饷物资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盲目的坚守原则,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正如以前看网文看到的问题,“无用的清官,和中饱私囊之余仍能造福一方百姓的的能吏,哪一个对社会更有益?”
只可惜岳飞最终还是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他的诗词《小重山》读来也更让人唏嘘,“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现在我的写作能力还很low,讨论这样的问题往往超出我的能力,而使文章看起来有些混乱,会努力的改进的。
PS:关于三观还有很多很多想法,以后还会写些。
再议三观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对于社会和国家整体的看法。
小时盲目的爱国,后见到很多社会不公、残酷的社会现实后,有些埋怨与怀疑。
如今,觉得祖国还真是像母亲,对她也许可以有些不满,但还是要爱的。
那么多社会不公,或许可以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我既不能无视那些弱势群体,便只能想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一个办法:国家变得更好。
可是现如今,我更加觉得一点:由国家强盛再到个人文明提高是不易的;科技、经济再发达,也未必是理想的社会,看看美国发生的乱象,他很强盛,足够强盛,可是呢。
还是当从人的素养出发,也许制度可以起很大作用,但是我也觉得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文学越来越远离大众了。我不喜欢那样的文学。
别超越时代了,把当下弄好吧。
科技确实不错,可是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觉得我可以搞得不错,但到不了钱学森那样对国家那么重要,对百姓的安定生活起大作用。
但我可以尝试在文学上如此。
无论如此,无论以后在其他方面混得再好,我终要回到文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