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人生的智慧》
摘录
一级列表是标题。()中是我的标注。
- 如何理解叔本华? ——邓晓芒
- 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学者,通常离不开他个人的人品,讲究“文如其人”“道德即文章”,言传身教、表里如一。一个人在道德上站不住脚而不因人废言者,两千年来几乎找不出一人。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学者全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但至少总得“为尊者讳”,或者将其缺点视为“小节”,才能大体上马虎得过去。
- 这些哲学家所谈的并不是他自己怎样生活,而是应当怎样生活。我是讲美德,而不是讲我自己;我与恶行作斗争,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恶行;只要我能够,我就要像应当的那样生活。——塞涅卡
- 自我是决定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
- 个体的精髓正是其意识的构成
- 健康的乞丐比体弱多病的国王更快乐
- 人生的真谛在于遵从个性
- 试想一个人如赫拉克勒斯般力大无穷,却迫于外因不得不伏案工作,做精细的手工活,又或是从事他不具备优势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他被迫去做他不擅长的工作,而他得天独厚的强项却遭到荒废。若陷入此般境地,人终其一生都将与快乐无缘。更可悲的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从事着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庸工作,又或者是他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不得不任由智力荒废。对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尤其当我们年少气盛时,不要高估自己,去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情。
- 内在贫瘠使富贵者与贫穷者无甚区别
- 自我品质才能带来至高的幸福
- 只有“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结出“快乐的果实”
- 让我们开心或痛苦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们的看法。
- 乐观和美貌的人更容易幸福
-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劲敌
- 内在的主观的对立是因为个体对痛苦和无聊的感受能力,这与一个人精神能量的大小直接相关。请容我解释,精神的迟钝常常与感受力的迟钝相关,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无动于衷,简言之,无论多么极致的痛苦与焦虑,这样的头脑都难以感知。精神迟钝会导致内心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印在很多人的脸上。人们对外在世界中的一切琐碎之事保持长期积极的关注,而这正是无聊的真正来源: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必须源源不断地追求外在刺激。这些人饥不择食地寻求各种无意义的社交、消遣和娱乐,还有人喜欢八卦、到处搬弄是非,许多人却由此学会骄奢淫逸,最终沦落至凄凉惨淡的境地。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只能依靠内在力量,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精神越是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也就越小。这种人的头脑充满活力,思维不断更新,善于从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中发掘各种现象并将其融会贯通——这些激荡的脑力活动,除了个别放松的时刻,都能让人免受无聊之苦。
-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因为人的内在越是充盈,对他人也更无所求,他人对他而言自然也就无足轻重,这也是拥有高智商的人为何倾向于离群索居的原因。
- 而处于痛苦另一端的个体,一旦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便会不遗余力寻求娱乐与消遣,盲目地社交,对自我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在独处时,每个人都暴露在自我之下,其内在也一览无余。
- 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思想贫乏、智力平庸,他就越热衷于社交。生而在世,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没有更多别的选择。
- (可以在孤独时用来安慰自己,但感觉叔本华的观点有些绝对了,不能全信。)
- 平庸之人易感到无聊
- 智力平庸之人易感到无聊,原因在于他们的智力不过是受意欲所驱使,在意欲缺乏动力的时候,智力也就偃旗息鼓——智力和意欲,都需要外在刺激才能发挥作用。此时,一个人全部力量的停滞,一言以蔽之,便是无聊。
- 幸福皆随我而生,如我所见
- 任何人都不应该对他人或外界抱有过多期待,个人对他人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从根本上说,人人都孑然一身,此时真正重要的是个人本身。歌德在《诗与真》(第三册)中阐述:凡事归根到底,都得反求诸己。或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一诗中所述:无论身处何地,幸福皆随我而生,如我所见。
- 我们要做好自己,成就自己。一个人能够越多地在自己身上找到乐趣,他也就越幸福。因此,亚里士多德道出了一个伟大真理:自得其乐便是福。因为其他幸福的源泉在本质上皆是变幻莫测、转瞬即逝又出于偶然。所以,即便在最有力的形势下,它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容易耗尽。而人到迟暮之年,这些外在幸福的源泉多必枯竭,爱也继之离去,随之离去的还有敏锐的头脑、远行的欲望、骑马的兴味与社交的能力,而亲朋好友亦将被死神一一夺走。此时,幸福感的产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倚赖一个人的自身,因为它才是最长久的陪伴,而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它都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永不枯竭的来源。这世间满是悲凉苦楚,若有人得以逃脱,前方等待他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无聊。不仅如此,邪恶总是赢,愚昧最聒噪。命运残酷,人类可怜。在这样的世界中,内在丰富的人有如圣诞冬夜中明亮、温暖又充满愉悦的房间,而房间外则是寒冷的冰天雪地。因此,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便是拥有丰富的内在,尤其是拥有天生的聪明才智,尽管最终可能不够耀眼,但这一定是最幸福的命运。
- 人类获得快乐的三个层次
- 普通人只会对能刺激个人欲念的事物兴趣浓厚,即这件事符合他的个人兴趣。然而,对欲念的持续刺激并非总是好事,换言之,它亦会带来痛苦。
- (何须艳羡他人?未必比自己快乐,即使看起来是的。)
- 别让你的人生成了“活死人墓”
- 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这种想要探索自然、艺术与文学之美的需求,正是智者可以获取他人难以企及的快乐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身处美景之中,但如果他们对这些事物毫不在意且无法欣赏,又如何能从中获得乐趣?
- 天才总是孤独又特立独行
- 平凡的人将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物:财产、地位、妻儿、朋友、社交,诸如此类。因此当他失去这一切或不甚满意时,他幸福的根基便已经崩塌。换言之,他的重心并不在于自身,而是随着接连不断的欲望和一时兴起而不断变换。 ……如同一个体弱多病的人,为重获健康,他会尝试服用各种汤药,却忘了强固自身的生命力才是健康的真正基础。
- 因此,对于天才来说,不被打扰地忙于自己的思想与作品,是非常迫切的需求,他乐于独处,视闲暇为至宝,而此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甚至成了累赘。 只有此类人的重心才完全放在自身,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这些凤毛麟角的天才,无论性格多么优秀,都不会和他人一样常常表现出对朋友、家人以及社群的过多关注,因为他们只要拥有自身,便不会为失去其他一切而感到悲伤。正是由此,他们有一种孤独的特质,尤其是当其他人从没有真正满足过他的时候,这种特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能理解认同,但不想)
- 内在充盈的人,除了想要不被打扰的闲暇之外,对外界一无所图,他用这些时间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才能,这便是他享受精神财富的方式。简而言之,终其一生,每时每刻,他都与真实的自我为伴。若命中注定他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那么对他而言,衡量幸与不幸的标准仅有一种,即他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都是无足挂齿的。(何夕的《伤心者》有些像这样的人。但还是觉得太绝对了,那志在帮助全世界的人呢?)
- 痛苦的两大根源:物质匮乏与精神空虚
- 天赐的聪明才智意味着超长活跃的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了对各种痛苦的高度敏感性。此外,这类天赋还意味着激烈的个性和活跃的思想,因此对事物的感知更加透彻鲜明,从而带来了愈加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往往是痛苦大于快乐。此外,天赋异禀的人疏远他人及他人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的内在越丰富,从他人身上所获便越少,而在他眼中,那些他人津津乐道的事物都显得浅薄无趣。那么,这也许又是无处不在的平衡法则的另一个实例。
- 庸俗之人的鉴定标准
- 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 穷人比富人更容易挥霍无度
- 若一个人拥有独立的资产,他应将其看作低于自身可能遇到的诸多不幸与祸患的堡垒,而不是供自己肆意寻欢作乐的工具,也不要认为挥霍这笔财富就是天经地义。
- 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能力最终赚得万贯家财的人们,总以为个人才华便是自己的资本,而他们获得的金钱不过是它产生的利息。他们不会考虑将部分收入转化为固定资产,而是将转来的钱挥霍一空。
-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会将财富看作是生活的必需品,如同空气那样,他会如守护自己的生命一般捍卫它,通常都有规划、审慎又节俭。而那些生来贫穷且对此习以为常的人,若偶然致富,则会将钱财看作可供享受和挥霍的身外之物,如果把钱花光了,他能继续好好过之前的穷日子。
- 足够的金钱才能带来自由的生活
- 出身贫寒的人亦有优势
- 过于在乎他人看法是人性的弱点
- 别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使我们对自身的看法有所改变时,才谈得上是对我们有所触动的。
- 除此之外,他人的看法对我们无关紧要,而随着时间流逝,一旦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思想是多么肤浅,观念是多么狭隘,态度是多么卑劣,性情是多么乖张,见解是多么荒谬,自然会对之淡然处之。此外,由经验也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对他人毫无忌惮或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传到他人耳中时,会做出怎样尖酸刻薄的评价。了解这些后,他人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会在我们心中引起任何波澜。若有机会看到伟人们备受一众蠢材蔑视,我们应明白过于重视他人的观点,那可真是抬举他们了。(对待多数网民。尤其b站的弹幕,总让人无语。)
- 无论如何,当一个人无法从自我和外在财富中找到幸福,而是要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中才能获得满足,这就实属不幸了。
- 我们要及时认清一个朴素的真理:每个人必须真实地生活于自我的皮囊当中,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看法当中。因此,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健康、性格、能力、收入、伴侣、子女、朋友、住所等,比他人对我们的看法重要得多,若无法认清这一事实,我们将陷入不幸。若有人坚持认为荣誉高于生命,也就意味着,将他人的看法彻底凌驾于生活与幸福之上。
- 世俗的目光空洞而虚幻
- 远离虚荣带来的痛苦与不幸
- 若我们能摒弃沽名钓誉这一普遍存在的通病,对于我们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将极有帮助。同样,我父母也会展现出更为坚定和自信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也会更加真实自然。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内心的宁静极为有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用再生活在他人的视线之下,也无需再去关注他们的看法。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回归自我了。同时,也可避免诸多不幸,因为若是愚昧地去追求虚荣会误入歧途。由此,我们才能更多地去关注真正的现实,不受打扰地享受生活。
- 骄傲根植于信念之中
- 骄傲是发自内在的,是直接的自我欣赏;虚荣则是来自外在的、间接达成的自我欣赏。因此,我们会发现,虚荣的人健谈,而骄傲的人沉默。但虚荣的人应该明白,想要获得一心追求的别人的好评,即使他能口吐莲花,但相比起夸夸其谈,保持沉默能更容易更有把握地达到目标。不是谁假装骄傲就能真的骄傲起来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和其他人一样,原形毕露。
- 谦虚不一定是美德
- 毫无疑问,当谦虚成为一种美德,愚人就占到了便宜,因为要是每个人口中的自己都是愚人,那所有人都处在同一水平上。这样一来,世界就只剩下愚人充斥其中了。
-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为他的国家感到骄傲,那也就说明他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否则他也不必和亿万同胞同享这种骄傲感了。拥有出众的个人品质的人,会更加容易看清他的国家在哪方面存在缺陷,因为这些缺陷时刻呈现在他的眼前。可是那些可怜的蠢蛋,自身没有半点值得骄傲的东西,民族自豪感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于是,他们竭尽全力地投入到捍卫自己国家的缺点和愚蠢中去,乐此不疲,只为从中补偿自身骄傲感的缺失。
- 所谓地位,不过是一个谎言
- 名誉的定义
- 公民名誉:公民自身直接展示的品质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誉有一种负面特性,而相比之下,名声有着正面特性。因为一个人有名誉,并不意味着别人认为他身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品质。他的名誉只是说明他并不缺少每个人都具有的品质,并且不会背弃它。因此,有名誉意味着这个人不是例外,而有名声才能证明这个人与众不同。名声是必须去挣来的,名誉只是需要保持的。没有名声顶多是籍籍无名,但没有名誉则是一种耻辱。名誉的这种否定性质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消极性质都不一样,名誉是超出其他具体事物之上的。它是唯一一种由人自身直接展示的品质,完全与人的行为相关,并且不受他人行为或者外在遭遇影响,是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东西。
- 公职名誉:地位越高,名誉也越高
- 性别名誉:女性名誉比男性名誉重要
- 骑士名誉:狭隘的人造原则
- 为了名誉,既动口,也动手
- 名誉与暴力毫无关系
- 智者从不相信暴力
- 真正欣赏自身价值的人会漠视诽谤
- 但不幸的是,现在如果我们想认真对待任何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会在某些方面的得罪蠢人了,要知道只要言语稍微深刻一点点,这种人就会感到恐慌和愤怒——思想卓越的人在说话时要迁就着那些愚蠢狭隘之人,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
- “骑士名誉准则”是彻头彻尾的迷信
- 强迫一个国家或者某个特定阶层去认同“一个耳光是天大的不幸,必须要以死亡来偿还”,这未免太过残忍。
- 我认为,在公民生活和军队训练中把鞭刑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是明智的,而政府和立法机构试图废除这种手段是愚蠢的。他们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在保护人权,但事实上他们正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废除鞭刑只会助长不人道的愚昧的迷信,人们已经为此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对于所有冒犯,除非最严重的那种,体罚都是一种最有效因此也最理所当然的惩罚,既然冒犯者不听人劝,那就听鞭子的话吧。(不能受到一点侮辱的自尊如何呢?)
- 与现代社会背道而驰的“骑士名誉”
- 名誉昙花一现,名声永垂不朽
- 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代
-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是超越时代,或者换言之,越是能被后世的普罗大众所接受,就越说明他是自身所处时代的异类。他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同时代的人看的,而是写给后世的全人类的。其作品可能缺少能够吸引同代人的时代色彩,所以他的作品不被当时的人所接纳,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人们更有可能去欣赏一个依托时代环境、顺应时代风气去创作的人,他的作品确实属于那个时代、生于那个时代,但也可能死于那个时代。(那就没有伟大的作品带给同时代的人以伟大的价值吗?若真是如此,我仍想创作能帮助当代人的作品。)
- 卓越的思想无法被愚人领悟
- 不朽之作敢于蔑视时代
- 伟大的心灵和头脑才具有绝对价值
- 一个人如果必须要靠别人的肯定才能体现价值,那着实可悲。但许多英雄和天才正是如此,他们的人生价值与名声息息相关,被全世界的掌声包围着,这种与名声高度捆绑的人生真悲凉。
- 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在这个世界,因此也要为自己而活,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以何种形式存在,这都至于他自己有关,而不关他人的事。
- 虚荣者关注名声,睿哲者创造思想
- 一群无能昏聩之徒眼中的伟人,不值得我们去羡慕,我们应该羡慕的,是真正伟大的人,他的幸福不再与能够流芳百世,而在于创造了有价值的思想——能够被后人珍视和学习的思想。
- 果实需要整个夏天成长
- 人终究会老去,而他的作品不会,当他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全部倾注于作品中后,它们将永远年轻鲜活!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安慰。
- 名声的真相
感受
- 非常非常有收获的一本书,虽然并不能全部认同,但还是接触到了很多能够帮助认清自己的哲理。
- 原来哲学家真的不需要举例来论证自己观点,他们靠的是逻辑的力量,即使没有例子,也令人感到信服。
- 写的好,翻译的也好,读来很顺,很多地方翻译成了中国人的俗语。
- 读这本书,像是看到叔本华一脸冷峻、不屑地在讲他的理论,语气很刻薄,他一定觉得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蠢蛋。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Comment
LivereVa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