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这本书我们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入了一部分,王老师也推荐我们看了全文。整部小说不长,很快就可以看完,赵哥有言:“《边城》好看是好看的,就是有点短。”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

前些时日又把《边城》看了一遍,虽是第二次看,但心中的感动更甚以往,对于那略显悲凉的结局更加难以释怀。

《边城》的主题就是就是美与爱吧,给人以温暖。文字中洋溢着美感,景美人美文更美。无论是忧伤、思念的情绪,还是悲伤的情景,也都充满了美感,即使可能是伤感的美。

其中最为凸显的应是人情美:老船夫恪尽职守,过渡人都尊敬他,想要给他钱,而船夫拒收或是买了烟草茶叶等回馈;老船夫去集市里买肉,店家都想着给他更好的肉或是不收他的钱;船总顺顺自己不再泅水抓鸭,但要救人时另当别论;爷爷去世后,老马兵来陪翠翠生活,顺顺派人送来一些物资等。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端午时,翠翠和爷爷一起到镇上看船,爷爷提前回去了,未能告诉翠翠,直到晚上才托了一个过渡人告诉翠翠。而那个过渡人不只是传达个消息,还撑着火把送翠翠回到家。他们只算得上是萍水相逢,却愿意多花许多时间送翠翠回家,这种村民之间朴素的热忱,并不是说相互之间给予了多少好处就能够替代的。

我在大学里有幸听了黎荔教授对《边城》的一些讲解,深以为然。其中有说到,沈从文和鲁迅可以说是风格相反的两位作家:“如果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倒了传统文化绚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一片废墟,那么沈从文便从中拾起若干完整的砖块,建起了一座庙宇,在那里供奉着爱与美的遐想。”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写“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是有着忧伤的基调的,无论是翠翠父母的殉情,翠翠爷爷在雨夜去世,还是天保的意外,傩送的出走,翠翠孤独地等待,无不让人感到悲伤,但读来仍能够我们感受到温暖,因为其中充满了人们之间的扶持、关爱。
可它给你温暖的同时又让人无奈唏嘘。《边城》中没有出现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有着热心肠,都非常淳朴,到最后却每个人都有悲伤。老船夫一生尽忠职守,在女儿随人殉情之后,独自抚养翠翠长大,虽受人们尊敬,但最终没能帮翠翠谈好婚事,郁郁中去世;翠翠则更是天真无邪,从小没有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只是有些害羞,最后却孤独地等待着二老归来;顺顺为人仗义,善良淳朴,悉心教导的两个儿子却同时爱上了翠翠,大老失望中溺水而死,二老远走桃源;大老亦为人忠厚,信守道义,走马路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却在意外中去世;二老与翠翠互相爱慕,又无人可以阻拦,却未能在一起。

我个人的一点理解是:边城是沈从文心中爱与美的寄托,饱含他对故乡的热爱。故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无论喜悲,思来都令沈从文感到温暖、怀念。可在他所处的时代,故乡在渐渐地逝去,边城那般美好的样子只能留存在过往之中,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就像悲剧落幕,只能够无奈唏嘘了。

《边城》中最令我难过的还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等,但我还想说“不见悲剧不放下”。这是我一直感到郁闷的,许多事情的发展总是要由悲剧来推动。

大老出了意外后,二老和顺顺心中对老船夫有怨念,不想让他那么轻易地将婚事谈拢。但谁都不痛快:顺顺为大老的死难过,二老不满于老船夫的不爽快,却仍爱慕着翠翠,又囿于大老的死,不愿再直接地去找翠翠表达爱意;老船夫心中念叨着当地的习俗规矩,想让翠翠有个好结果,不想让她和她的母亲一样,却因大老的死难以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心愿。两家人心中生了隔阂,彼此难受着。

而等到爷爷去世了,顺顺派人来安排老船夫的后事,送给翠翠粮食等,还想要将翠翠接到家里去住,等于是赞同了她与傩送的婚事。而发生这个转变的原因是老船夫的死。顺顺不是跟老船夫过不去,不是不想让老船夫瞑目,而是放不下大老的死。我不是指责顺顺,相反,我非常喜欢顺顺,也理解他,但我亦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心安中离世。

看一些影视作品也常常出现这样的事,男女主吵架,不原谅彼此,非要等到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跪在对方的身旁,哭着说原谅了。生前不珍惜,死后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对方听不到了,不要等到死了才后悔。

《边城》中有提到,一个地方的好不在于它出了多少名人,而在于民俗民风,人们热情友善,彼此关爱,即便村子里日复一日过着平凡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边城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乡,代表了个人对故乡的一切美好寄托。我们对故乡的怀念,不在于它是不是个大城市,是否非常富有,有没有名气,或是出没出过什么厉害人物,而是在于它那最令人感到惬意的民风民俗,一切不紧不慢,顺其自然,带给人内心以平和。

拿我个人来讲,从老家那个小县城到杭州这个大城市,虽不敢说自己已经历世态炎凉,但人们的相处方式,生活的节奏已经与老家有太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阻挠我融入此地的同时,亦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黎荔老师的ppt里有些话我就直接拿来用了,“21岁时怀揣着热烈追求与梦想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当时中国黑暗天地和都市生活的虚伪、自私、冷漠的现实。 当他回望故乡的那轮明月时,感到依然那么皎洁,那么清澈。这引发了他的乡情,于是用热情唱出了一首最动听的心灵恋歌《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