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系”
为什么会写这个主题呢?因为在开学时我参加了我们书院的新生辩论赛,比赛是以班级为单位派出队伍,我还是队长,嘿嘿。
我们班的队伍赢了两场,不过表现不够出色,在十二进四那轮虽然赢了对手,但也没有晋级。我作为位置很重要的四辩,好像有点水……
两轮比赛的辩题有一点点像,第一轮是“拥有执念是人生之喜/人生之悲”,我们是反方;第二轮是“佛系是/不是当代青年的幸福之道”,我们仍是反方。其实好像我方前后观点相反,不过在交流思考辩题的时候,渐渐发觉了有一些不同之处。
在第一轮,我个人也赞成反方,我觉得拥有执念是人生之悲,执念可能能给人带来成功,我不否认,但我仍然觉得是悲的。执念容易让人感到自己在进步、在坚持不懈、在不断靠近目标,达成自然挺好,但往往会让人觉得自己仅仅通过努力就达成了目标,获得了好的结果,而忽略自己为了实现这个执念失去了多少别的东西。若是历经磨难仍然无法达成目标,执念是最让自己感到痛苦的。
希望你们有看过我上次发的《奇葩说》中颜如晶关于上进心的发言,我非常喜欢。她的话我都有切身的感受,在我成绩、排名停滞不前时,最让我感到煎熬的就是我对早起、熬夜
效果的期待。
高中时我感到过的非常累,每次考试我都担心出低级错误,写的很慢,写一遍检查三遍的感觉,就总是写不完试卷,考不出高分。我就觉得是自己心态出了问题,我觉得我得调整好心态,不能压力这么大,我要努力变得“佛系”一点。
为此,我看了《金刚经》,“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希望能让自己超脱一点,看淡一点;又看了《平凡的世界》,希望能让自己明白“平凡”的意义,学会放下,用平常心面对;还看了《断舍离》,没想到是教你理东西的,我以为是心态上的……不过对于理东西确实也很有用,我也蛮喜欢的。
过去十八年,我读书读得最多的就是近一年半,比以前读的加起来还多。主要原因一是为了从书中得到些许答案,让我更好的面对生活;二是为了缓解压力,或许游戏是更好的方式,但我不敢放开玩,就选择了折中一点的,看课外书。
我还喜欢读诗,希望能带给我慰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希望它们能教会我豁达和洒脱。
直到高考前,我也一直在想尽办法调整我的心态,但,还是不行,我都没有写完。
我高一时喜欢考试,我考的不满意,我想考好一点证明自己;我高二开始考试就很不稳定,时好时坏,也有更大的情绪波动,我花更多时间学习,我想,肯定是因为我早起总是断断续续的,不好。于是我尽力做到每天早起。但太难了,早上神智不清的,高三改为晚睡,先是买了遮光帘,寝室熄灯后在床上写,后被阿姨警告取下;于是到阳台去写。
我每天越是疲惫,越是充实,我心里越安定,但考试总是不如意,我不再期待考试了,我害怕看到结果。我的努力像是在给自己看,也像是在告诉别人很努力,我只能努力使自己心安,我不想看到结果了,就让我陶醉在自己的努力中吧。
经历这些,我就更加认同我的论点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有一篇名为“伟大的悲剧”,伟大与悲剧不矛盾,执念、成功、伟大、悲剧这四个词放一起也不矛盾。
但是,我也永远无法忘怀在历经努力后获得成功时那片刻的欣喜;我无法忘记我在初二时听到初三誓师大会结束后广播播放歌曲《我相信》时的触动;我也常常会在看励志视频时感动流泪……
执念有时有着独一无二的力量,让人想起坚持的过程就能够热泪盈眶。
后面在思考第二个辩题时,我们队的核心论点是:佛系是当代青年难以做到的,不能成为当代青年,这个大群体的幸福之道。简单的来说,不具备可行性。
原因很多,一是社会、外界的因素,房价很高,物价上涨等等,你不努力你无法好好地生活,很多时候你想满足你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就不得不卷,二是青年人很难有“佛系”的心态,出家人需要修行多少年才能做到“佛系”,人在俗世中又要经历多少风霜才能学会豁达。**“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苏轼的豁达是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李叔同化为弘一法师是在39岁历经社会变革后。
根据我的一点点观察,平时整体叫嚣着“摆烂”的,其实对成绩尤为在乎;考完说“这次炸了,肯定倒数了”的人其实内心的预期往往不是倒数,考出好成绩不会感到意外惊喜,考得如“意料之中”的倒数时则会极度失落。哈哈,其实高中不少人是这样的,我有时可能也是。
在辩论赛结束后不久,我听了我校韩鹏杰教授的课,讲了三个小时《道德经》,很有收获,其中讲到的“知其荣,守其辱”,我觉得也是这个辩题一个很好的论点,也进一步支撑了我们为何说当代青年做不到“佛系”。内心需要有“荣”支撑,才能够抵御外界的“辱”。多少人说着自己佛系了,放下了,看淡了,却不愿意去参加同学会见证他人的成功,被成功同学的几句话轻易“击溃”心理防线。经历过“荣”,你才能从内心认同“不过如此”,内心有坚定的力量。没有成功过,你无法知道你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你难以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在辩论赛结辩时我又提到了关于效率的问题,我们会发现,现在内卷往往是在增加时间,而非提高效率。上课外辅导班,增加上课时间;熬夜学习,增加写作业、刷题时间;加班,增加工作时间……
让我们假设一种情况:我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到凌晨两点,发现还是学不过别人,但是我在怀有执念,不愿接受现状的心态作用下,不断尝试解决方案,进而思考到是我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于是我积极改进,我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成绩变好了。
这时让我们看一看,“佛系”会带给我们什么:当我卷到晚上两点发现仍然学不过别人时,我选择接纳自己,我知道自己就是学不过别人,我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就这样吧,我不摆烂,但我不愿意再尝试更卷。我佛系了,我觉得自己这个排名就差不多了,我不会知道我在改变学习方法后能变得多么优秀。人们说“我本可以”很遗恨,但佛系可能会让人“不知道我本可以”,这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青年可能真的不适合“佛系”,因为还年轻,还有许多机会,还有许多可能性,青年人的阅历、经验等可能还无法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青年人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到底行不行,选择“佛系”可能就是在摒弃可能性。
这么多年的做题,容易让我们感到“问题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但在学习之外,我们会发现我们常常无法弄清楚一个问题的答案,说清楚对错,说清楚是非。我们不再能在不懂时问问别人就可以解决问题。太多太多的问题说不出对错,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原因之一,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人不能替你做出决定。往往一个问题的两面都可以找到许多支撑的点,你最后选择哪一方也往往是因为你本就倾向那一方,更愿意相信那一方的论据。你在寻求答案时很多时候是在寻找论据,支持你的倾向的论据。
顺带提一句,我觉得很主观的问题少看知乎,越看越迷茫,尤其想知道“XXX好不好/怎么样”时,总有一些答案泼你冷水。(个人观点)
关于“佛系”,我想也是说不完的,也许取决你最珍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