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内容简介
(这是我的概括,也可以网上查查看,或者自己读原著)【较为冗长,不想看也可以跳过】
本书的形式为我,即查理高登做实验前后的进步报告。
我是一个低能儿,IQ很低,反应迟钝,在面包店当学徒,搬运工、清洁工,周围人都嘲笑我,但我不这么觉得,我认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很开心。我参加一个教育培训,我很积极,很想变聪明,我被选中参加一个实验,一个能把我变聪明的实验。这个实验已经对一只老鼠——阿尔吉侬试验过,并且长时间有效。
我做了手术,我变聪明了,我在面包店会使用面包机,让想要嘲笑我、捉弄我、看我出丑的家伙们吃瘪。他们不再对我微笑了,只想让我出丑,不再像朋友一样对待我了。
我渐渐回忆起了往事,我妈妈是Rose,父亲是Mart,父亲认为我有选择的权利,生来智力低下不是我的错,应该能自然而然地长大,而Rose不让我去州立沃伦之家(类似养老院,不过对象是智力障碍的人),想让我上正常孩子的学校,想方设法找医生为我看病。我妈妈无法接受我的现状而我父亲认为孩子不论如何,都应当背负起父母的责任,并且爱他。我常被街道上的孩子们嘲笑,捉弄。
在我的妹妹出生并表现出智力正常后,妈妈将重心转移。妹妹诺玛因为我而在学校被嘲笑,她讨厌我,妈妈为了保障妹妹的权利,要把我送到沃伦之家,Mart反对但还是答应并离开了这个家,他把我交给了我的舅舅。我的舅舅在死前拜托好友唐纳(面包店老板)照顾我,他履行了承诺,把我带到面包店做一名学徒。
但在我聪明后,我的同事们都想把我赶走,因为不能再嘲笑我,并从我身上感到自己智力低下。
实验中心的教授让我感到愤怒,因为我觉得实验前他们不把我当作一个人看待,试验后他们认为我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和阿尔吉侬一样。
我发现阿尔吉侬的大脑开始萎缩,我开始做研究,希望能为人类做出贡献。
我去沃伦之家看了看,院长说,许多慈善人士愿意付出钱和物资,但不愿意付出自己的一部分——时间、精力和爱。
我去了Mart的理发店,但他没有认出我,我也不知道我该如何开口告诉他我是他的儿子,我离开了。
我去了妈妈家里,她已经老年痴呆、神志不清,不过她记起了我,为我变聪明感到骄傲与自豪。
我再次逐渐变笨,看不懂自己之前写的东西,忘记之前学过的东西。我又回到了面包店,那些朋友对我很好,说他们是我的朋友,我觉得很棒,有朋友真好……
我在最后的近步报告^1中请求: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以前,他们都嘲笑我,因为我的无知与无趣而看不起我;现在,他们却因为我的知识与了解而痛恨我。
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
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
如果你让别人嘲笑你,你就比叫容易有朋友。
没有能力给予和接受爱情的智慧,会促成心智与道德的崩溃,形成神经官能症,甚至精神病。
智慧是人类最伟大的恩赐之一,只是在追寻知识的过程中,对爱的追寻往往就被搁在一旁。
只知专注在心智本身,以致排除人际关系并因此形成封闭的自我中心,只会导致暴力与病苦。
当我还是弱智的时候,我有许多朋友,现在却半个也没有。
感受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将科技与人文结合,不硬核,但是富有感性,充满情感,发人深思。读这本书时我的情绪是很悲伤的。
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说是比较有趣、反差、出人意料而悲伤的情节。按照常理,每个人都希望能变得聪明一些,都认为“聪明”能够让自己更加靠近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更加幸福。
但是书中的查理他在变聪明后,他的生活没有变幸福,而是变得更加痛苦、孤单、寂寞。他的朋友离他而去,他爱的人不理解她,他似乎除了智商、学识之外,全都失去了。这值得我们思考,让我们思考我们想要得到的,得到后真的会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吗?
舍得 与 得失
我觉得很多时候“舍得”的意思不只是让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只是告诉你“勇敢抛弃、放下可以获得更多”,更应该让你明白选择和决定的意义。
不是说什么东西好(不只是通俗的代表一定利益的东西、荣誉,还可以是你的理想、梦想)就一定要不顾一切代价地去获得,不是它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就一定值得你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去努力达成。即使目的和过程都是普遍意义上的“好”的东西。
书中的查理其实经历一个“得失”的过程,在得到了智力之后,失去了朋友。
相比于主动的”舍得“,我们常常在无意中完成了“得失”的过程。当我们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得到某件事物时,我们会忽略我们在得到后会失去什么。当我们苦苦追寻着某样事物时,我们常常会忽略我们为此失去了什么。
比如说,大多数学生心里都向往着北京大学,如果你的实力完全不足以上北大,但有人告诉你你可以直接去上北京大学,你多半会欣喜若狂,因为这是你心里一直向往的。但是,在上学之后,你会面对来自高学府的高压力,多门学科考试的压力,你焦急的面对着这些挑战,你以为你上了北大是一种成功,达成目标后更加幸福,但其实是更加焦虑,你失去了惬意。失去了原本与你的状况匹配的、合适的环境。
比“得失”更惨的就是“舍 得 失”,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时间、精力来得到我们想要的。但得到后还是会失去许多,某样东西得到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可能这也是“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吧,不去得到,你就只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失去。
现实中很惨的就是我们把考上更好的大学作为一个很大很大的目标,却不曾想过它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愿意面对更大的压力。比方说,假如我高中时想要考北大,我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每天学到凌晨两点,终于考上了北大,我非常高兴,觉得努力得到了回报。但,之后呢?我是不是需要在大学每天晚上学到两点才能跟得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我发现我不会得到成功后的如释重负,而是越来越苦。
可能这些例子都不是很恰当,有些人可能不觉得学业是很大的压力,而是动力。
不过我想要表达的就是,做出一个选择,尤其是这个选择很正面时,比如考好大学、升职、实现梦想、实现理想等等,你不要只考虑它们带给你的满足感、荣耀、成就感、对你的积极影响和实现它们的难度,还要考虑你在得到后会失去什么,在不知不觉中。
感觉想表达的意思还是和文字写出的不太一样。
还是建议大家看原著,写得形式很独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