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
王樱老师以前给我们看过一篇文章,狄马的《荒谬的苦难哲学》,里面的内容我也不细说了,想了解的可以搜一下,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全文。
我也并不反对他的观点,在此我想反映的现象是关于我们的同学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在我们的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王樱也讲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没有意义的”之后。当再次读到、看到一些文章讲述某些伟人的苦难经历使得他们更加强大时,我们的同学便会用嘲弄的语气高呼“荒谬的苦难哲学”,来表达对这类文章的不屑以及自己的思想已经被更加深入透彻的文章洗礼过了。
坦白说,我对这样的行为很反感。
下面来说我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过去非常自然地,经由各种因素(比如从小到大的课文中的观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看法)作用形成一个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他未经深入思考、非常自然的接受的,那么当他在以后遇到关于同一方面的有道理的新观点时,如果在思考后感到认同,他就很容易“倒戈”,一下子变得反对以前的观点。
前面所讲的关于我们的同学的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在我们读过的书中常常能够看到类似于“苦难造就人才”的观点,以前的我们也能够非常自然的接受这样的观点,尤其是以前我们看的很多动漫、电视剧都是如此(主角常常历经艰险,打怪升级,最后战胜大boss,是过程中无数的苦难使得主角更加强大,并且最终能够成功),而在读了《荒谬的苦难哲学》,并且思考后认为确实有逻辑后,我们的同学就一下抛弃了以前的观点,甚至是反对它。
再举一个例子,关于余华的《活着》。以前我们都受过各种思想的熏陶,“人活得一定要有意义”“人活得要有价值”等观点在各种课本都有,也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观点的一部分,我们不太会在具有成熟的思考能力后还特意地再去思考“人活着是不是一定要有意义”,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尽力做到的。
而在读完《活着》后,我们看到了新的观点,“活着并不一定需要什么意义,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整本书的内容都有向我们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在被书的内容感动触动后,认同了这一新的观点。于是,以后再谈及活着的意义时,我们会有人脱口而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可能这些都只是我的看法,实际并非如此,那么各位权当看个乐。
很多时候在观点转变之后,我们会非常想要表达出这个新观点,好像是要告诉大家,“我读过《荒谬的苦难哲学》,我读过《活着》,我经过思考得出了更加有道理的观点,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以近乎炫耀的口吻。
人很容易先入为主,以遇到的第一个观点为主,而当推翻这一观点,或者说是常识后,便觉得自己高于常人,不同以往地拥有了具有深度的思想,便瞧不起以前的观点。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其实都在无意中有这样的情况,再比如说:当一个人推翻了常识后,可能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他人不知道的知识,会想要炫耀自己的不同寻常。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两种观点:苦难哲学真的那么荒谬吗?如果这么荒谬,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何那么多人都深信之,歌颂之,以此自勉,包括无数伟人。活着真的就可以只为“活着”吗?那我们以往看到的、听过的、“活着要有意义”的观点就全是在扯淡吗,几千年的观点,就这么轻易被推翻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厉害,想到了过往人从未有过的深度吗?
很显然,以往我们能够自然形成的观点必然是有其道理所在的。我并不反对狄马和余华的观点,但同样的,我也不反对“苦难能够带给人成长”“活着要有意义”。但我很反对有的人在接受了新观点之后就全盘否定以往的观点,以否认旧观点为乐。就像有的人在接触了西方的新思想后就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不过,在读《荒谬的苦难哲学》时,我在赞同大多观点的同时,也有一点生气,因为我觉得他的归谬法用的并没有什么逻辑:“如果说苦难对一个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如果楚怀王本意就是想通过苦难来让屈原写出好文章的话,我觉得他的确是功臣,但他显然不是,楚怀王不是功臣和“苦难造就人”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矛盾。王樱老师也说过“苏轼遭遇的宦海沉浮是个人之不幸,诗坛之大幸”,但我们也并不需要感谢宋朝的皇帝吧。苦难造就人的必要条件的确是个人的坚毅和才华,但并不是说苦难就一定不需要。
可能文中举的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希望你们能明白我的观点吧。总而言之,不要认为“平常”“普通”就意味着正确率低、没有深度,某种观点能变得普遍就一定是有其成功之处的。以前我说我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就在于人终有一死,遭到了嗤笑,“那未免也太庸俗了吧”。我倒是很想知道,有什么深度能超过“死亡”呢?死亡引申出来的问题又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的思考呢?有多少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围绕着死亡呢?
写的有些繁琐,冗杂,未必正确,见谅。
另外,狄马的《荒谬的苦难哲学》我刚刚重读一遍,确实觉得写得非常好,没看过的建议看一看,看过的也可以再看一看。里面也有很有意思的观点,放到今天的环境,比如说,我们在赞扬张桂梅的同时,是否会注意当地教育局可能存在的责任缺失;就近一点,我正在码字的图书馆前面有许多学生正在大声读背明天要考的思修,我觉得老师看了肯定得感动,但是否会注意到正是因为他们平时都不翻开思修书,才需要考前在图书馆抱佛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