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晚上通宵复习第二天的材料力学,为什么要通宵呢,一是24号下午考概率论,二是平时确实没怎么好好学,害。
大概凌晨两点的时候,我翻开了《伤心者》这本书,花了半个多小时看完了。伤心者呐,看得人落泪。

主角何夕是一位数学天才,通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自洽而优美的微连续理论,可他完全不知道这个理论有什么用,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只有母亲一如既往的无条件支持着他,用所有的积蓄帮助他出版。出版后的书仍是无人认可,何夕疯了,再也没说过话,母亲平静地照顾着他直到去世,两天后何夕也去世了,弥留之际喊着“妈——妈——”
一百五十年后,何宏伟偶然间在废墟中发现了何夕的《微连续原本》,发现这就是大统一理论的数学表达式,并借此完成了大统一理论的方程式。

摘录

何夕不说话了,他紧抿着嘴,关闭了与世界的交往,而且看起来也许以后都不会说话了。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何夕生下来的时候也不会说话的。在夏群芳眼里何夕现在就像他小时候一样,乖得让人心痛,安静得让人心痛。

也许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样一些人。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当时的学术界无人理解他的思想,以至论文得不到发表。伽罗华年仅二十一岁英年早逝,一百多年后群论获得具体应用。
凯莱公元1855年左右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多年后应用于量子力学。
数学家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一无用处广受嘲讽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独立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了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在接下来长达十分钟的时间里整个大厅没有一丝声音,世界沉默了,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那千百年寂寞的时光。

我不否认对何夕的那个时代来说《微连续原本》的确没有任何意义,但我只想说的是,对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这是一位母亲教给我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曾要求过回报,但是请相信我们可爱的孩子终将报答他的母亲。

屏幕上的图像渐渐清晰,分为一左一右两幅画面。一边是年轻漂亮的少妇夏群芳抱着她刚满周岁的胖儿子何夕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脸上是幸福而憧憬的笑容。另一边是风烛残年的半文盲老妇人夏群芳,正专注地给她满脸胡须目光呆滞的傻儿子何夕梳头,目光里充满爱怜。
尽管我想忍住但还是流下了泪水。我觉得画面上的母亲和儿子是那样亲密,他们都是那样善良,而同时他们又是那样——伤心。是的,他们真的很伤心。而现在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他们一生都没能理解的世界了,就仿佛他们从来就没有来过。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究竟是因为何夕在母亲去世之后失去了支撑呢,还是他虽然疯了但却一直在潜意识里坚持着比母亲活得长久一点——这也许是他唯一能够报答母亲的方式了。

“天哪,病人在说话,他在说话!”“不可能,”婚后的声音说,“他已经二十年没说过一句话了,再说他根本不可能有力气说话。”但是浑厚的声音突然打住,像是有什么发现。周围安静下来,这时可以听见一个带着潮气已经锈蚀了很多年的声音在用力说着什么。
“妈——妈——”那个声音有些含混地低喊道。
“妈——妈——”他又喊了一声,无比清晰。

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以一个看不见的“我”,讲述主角的故事。这个“我”是完成大统一理论后的何宏伟,他通过时光实验以虚拟的观察体回到过去目睹了何夕的一生。

“可我必须完成它,这是我的宿命。”何夕有着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生下来就是要完成微连续理论的,这使命足够让他放弃一切。
他为此活着,也因此疯了,
他的遭遇是时代的遗憾,而令人伤心的既是他们的遭遇,也是那几乎无解的遗憾。
在这遗憾中,没有人是错的,只能说是生不逢时的不幸。
在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书中,这样形容“主流科学”:他是一个敦朴实在的中年汉子。他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明确到他可以把这答案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让你看懂。他从来不让你“顿悟”,他从来不让你“信则灵”,他从来不让你“猜”。他有什么说什么,不跟你打机锋,不跟你玩隐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确,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语言跟你辩论,一直说到你服为止。或者你把他说服。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你必须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如果主流科学是一棵大树,你的新理论不能独立于这棵树之外。你必须告诉别人这棵树的这几个位置可以长出这么几个树枝来,而这些树枝可以连接到我的新理论上去——这样你的理论就成了这树的一部分。 “孤岛式知识”是不行的。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什么新东西都得从我这儿长出去,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干掉的错误想法比正确想法多得多,比如“水变油”、永动机、黑洞发电之类。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个高效而严谨的学术体系。”
对于意义不明的理论,我们不可能进因为它逻辑自洽、形式优美就对其表示重视。因为确实常常有毫无意义的理论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科学家们为一个理论投入精力,是因为它有价值,否则意味着浪费。
我们伤心,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正确的看待每一个理论,给予他们应有的赞誉与肯定。
我们伤心,因为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作出取舍,即使误判的概率很小,也会造成个人难以弥补的遗憾。

此外,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夏群芳沉默、无私、不求回报的爱。她为了儿子何夕付出了一切,从不要求回报。她虽然不理解儿子的理论,却付出了所有积蓄帮何夕出版《微连续原本》。何夕疯了,夏群芳想的不是儿子不能再为她做什么了,而是儿子还活着,像小时候一样需要她照顾。她只知道儿子很伤心,她也陪着他一起伤心。她充满爱怜地照顾着、陪伴着令他骄傲的儿子。
以夏群芳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更是伤心: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儿子很有出息,让母亲感到骄傲。可儿子做的事情没人理解,在经受了太多刺激后儿子疯了,还没来得及让母亲欣慰……
何夕是不幸的,没有人理解他;
但他也是幸运的: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并成功做到了,完成了他的微连续理论;有多少人一生没能看清自己的理想、没找到活着的意义,又有多少人一生都没能做成想做的事;他还有爱他的母亲……

我想我也是有一些幸运的,我有着理想,也有无比爱我的父母。

新的问题

如果说为了理想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那么夏群芳的人生呢?
她在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后,没过几年又开始照顾疯了的儿子,直到去世。
你说夏群芳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她既没有为自己活过,也没能见到心爱的儿子成家立业,她的人生让人只能感到——伤心。可我们真的忍心说她的人生没有意义吗?
她伤心却又幸福地陪着儿子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