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事情不那么均匀,人们就错误地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用更多的“2”去平衡此前多出来“6”。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未来你再进行非常多次的抽奖,你会得到非常多的“2”和非常多的“6”,以至于它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会变得微不足道。
  • 想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进行大规模的统计。……真正能左右学习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为什么统计表明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为什么每当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不注意个人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用在学习上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双职工夫妇很容易为了小事吵架,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让他们早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争吵却减少了。
  • 我们可以想办法合理地支配这种资源,甚至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意志力的科学的认识基础上。
  •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 纪录片对科学的作用并不在于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电影和电视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
  •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 公司招人,名校录取,怎么做才叫公平?在只看分数的时代你可以谈公平;在强调个人能力的时代,你只能谈价值。
  • 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
  •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我们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了我们想要的东西。
  •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你有了某种偏见,你就无法改变主意了。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
  •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 理解随机性,我们就知道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没有太大可供解读的意义。我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什么教训,不值得较真,甚至根本就不值得采取行动。(一旦出了事故就全体反思的行为,可能并没有意义。)
  • 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
  • 增加细节也许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会减少可能性。 ……加上一个“大国博弈”的解释,表面上使得离奇的事件获得了合理性,但实际效果却让离奇事件变得更加离奇。
  • 认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原因之一。
  • 思维密集度=准备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阅读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
  • 很多时候完成一个工作的乐趣集中在开始和结束,而不在漫长的中间过程,我们喜欢不断地开始和不断地结束。相对与一本600页的书,我们可能更想读两本300页的书。
  • 过度自信者常常能够捷足先登。
  • 想要记住一个知识,你得注重“提取”。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我们已经有点“忘记”了,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
  • 正确的做法是以我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事情下功夫研究透彻。
  • 现代社会中又很多“完美主义者”,他们多是不懂轻重缓急的“焦虑症患者”。他们关注各种细节,经常能指出别人的小错误。比如给他们看个ppt,他们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哪些标点错误,却不知道你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其实是种特别浪费时间的性格。 对什么事情都有记录存档,这样的作风并不值得学习,这种人设定了错误的优先级。达到这样的状态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整理,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 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表面上人人都有自由意志,其实身上都不知道背着什么基因和环境的枷锁——有的人能战胜这些枷锁,他们就是英雄。(《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种理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中国这些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疏远了一些,也许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进步。当一个人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他就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过去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之所以那么近,是因为那是一种互助关系。而现在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尤其是跟陌生人间的合作。
  • “主流科学”:他是一个敦朴实在的中年汉子。他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明确到他可以把这答案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让你看懂。他从来不让你“顿悟”,他从来不让你“信则灵”,他从来不让你“猜”。他有什么说什么,不跟你打机锋,不跟你玩隐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确,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语言跟你辩论,一直说到你服为止。或者你把他说服。
  •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你必须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如果主流科学是一棵大树,你的新理论不能独立于这棵树之外。你必须告诉别人这棵树的这几个位置可以长出这么几个树枝来,而这些树枝可以连接到我的新理论上去——这样你的理论就成了这树的一部分。 “孤岛式知识”是不行的。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什么新东西都得从我这儿长出去,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干掉的错误想法比正确想法多得多,比如“水变油”、永动机、黑洞发电之类。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个高效而严谨的学术体系。 #伤心者
  • 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
  • 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情太多了。有的人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非常节省,买奢侈品的时候特别大方。有的人能为几十块钱货比三家,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却异常草率。忽略小事不是因为大胆,不是“个性”,而是“理性”。重视小事就等于忽略大事。你必须判断轻重缓急,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装什么病?卖什么老?你干活儿就是锻炼身体知道吗?(安慰剂效应)

刻意练习

  1. 只在“学习区”练习。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2. 把这一关的攻略倒背如流没有任何意义,他本该把时间用到学习更高级的东西上去。
  3. 有的人对这种写作班非常不屑,觉得这种课程会带来一身工匠气,但这种写作班至少能够告诉你,如果你的小说写道3/4时崩溃,你该怎么办。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被教坏的。 作家应该怎么培养呢?应该像训练小提琴手和篮球运动员一样练基本功。
  4. 如果你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你得学会借鉴各个不同领域的东西,的确是“功夫在诗外”。但对练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
  5. 现代的老师最大作用是什么呢?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随时了解联系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联系者必须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6.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7. 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找一本小说边喝咖啡边看,在一个空闲的下午打场球,这样的活动都非常令人愉快,但是做得再多也不会提高技艺。
  8. 在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
  9. 刻意练习不好玩。伟大的成就需要放弃很多很多东西,而这种放弃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10. 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强力研读

  • 读书笔记
    1.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书评

总体来说绝对是一本好书,从中我收获到了很多,摘录了如此多的文字就可见一斑。
我常以为自己是个理工科的学生,就拥有着理工科的思维,看了这本书我才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

如果说是从中学到了什么:
- 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技能。
- 主动的获取知识、筛选知识,而不是被灌输良莠不齐的知识。
- 学就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刻苦地学,玩就好好玩,玩的时候不要想着学习。
- 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件——概率、偏误、相关性与因果性等。
- 在坚定三观的同时,对于有争议的事件多看不同的见解,避免陷入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