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 我们往往误解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换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
  •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道德经 知其黑,守其白。
  •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国家有事,地方被占了,人被杀了,朝廷就总是群情激愤,人人喊打,看上去个个都是民族英雄,正义化身,然而其中别有奥秘:
    • 临战之时,国仇家恨,慷慨激昂,大家都激动。在这个时候,跟着激动一把,可谓是毫无成本,反正仗也不用自己打,还能落个名声,何乐而不为。
    • 主和就不同了,甭管真假,大家都喊打,你偏不喊,脱离群众,群众就会把你踩死。
    • 所以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interesting: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难得在书中看到老家)

关于袁崇焕

  • 书中提供的一种可能性:
    -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 被崇祯杀掉了。
    -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 就这样,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 最后,打出主题语:
    -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 收工。
    -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
    

我们终究不能确保自己看到的是历史的真相。写就历史的人常常是有立场的,即使抱着客观的态度,也难免受主观影响。亦如《乌合之众》中作者认为不存在完全准确的历史,人们凭借印象记录的事件很难是准确的。

同样的事迹,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与分析,结果是不同的。

从王开岭的视角来看,一个能战、爱国的将领袁崇焕被皇帝下令处死,被百姓所厌恶。

从皇帝的视角来看,一个将领尚未建功,先杀掉了毛文龙,杀掉了皇太极想杀而杀不掉的人,又将清军引到了北京城下,这亦是清军想做而难以做到的。

袁崇焕的死,毫无疑问是个悲剧,不过对大明,他是功臣还是罪臣,并不容易下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他是爱国的,不是汉奸。

殉道

在这套书中,看到很多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共六人反抗魏忠贤而死,“六君子之狱”。
  • 为了周顺昌反抗官兵的五人: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五人墓碑记》中记录。

高中学了《五人墓碑记》,可是当时读这篇文章时并无太多的感情,直到如今在看着历史中的黑暗时刻时,才明白他们的勇气是多么的伟大。
“嗟夫!大阉之乱,以缙绅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殉道,我认为也是使命感的一种。为了证明自己所向往的道义是对的,是需要有人能够为之付出一切的。
愤怒的香蕉在《赘婿》中说:

他喃喃说着这句,宁毅看着他:“我以前在一些故事里,听说过一些迂腐文士仗节死义的事情,有些人,听起来很伟大,也有些人,看起来没那么必要。钱老,如果杭州城破,不及逃走,我可以理解你。我只是不太懂,为什么走了还要回来,你是懂治国之道的务实之人,如果走了,帮助会更大的。”
钱希文抬头看他:“立恒……不能认同?”
宁毅吸了一口气:“外面的那些人,不值得。”
钱希文这时候也明显顿了顿,好半晌,点头道:“是啊……都是好孩子,可惜了……”
“我……”宁毅正想说话,钱希文陡然又抬头望过来:“立恒觉得,我辈文人,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宁毅想了想:“我不愿说大话骗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文人有该做的,但要说最该做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而且……我不算文人。”
听得他这样回答,钱希文笑起来:“是啊,因此你能行非常之事,能……将湖州局势,一举逆转。”说起这事,老人似乎还有些兴奋,“但……老朽研究儒家数十年,得出一个结论,我辈儒者,最该做的事情,终究还是……卫道。”
宁毅皱了皱眉,钱希文笑了一阵:“自与立恒相识,你我未曾多谈,但这数月之事,我已知道立恒到底是何等样人。立恒于我,想必也听说了一些事情,当初的立秋诗会,这次的立秋诗会,包括各种官场来往、权术,立恒方才也说,老朽乃是务实之人,是啊,务实……”
他叹了口气,对这个词似乎颇有感慨:“可是,立恒,你想啊,若非如今官场、若非如今军中,若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这聪明的务实之道。他们打过来了,一觉得事不可为,大家就都掉头跑掉,杭州怎能陷得如此之快。若我们整天都在说圣贤之言,说大丈夫当仗节死义,到了城破之时,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做些蠢事,有谁愿意信那圣贤之言呢?
说爱国,说死节,死到临头了,却没有人愿意去,那儒者,不就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了吗?立恒啊,这样说起来可能有些太过务实了,但我辈儒者,每年都该死几个人,死几个……有名字的人,死在屠刀之下,死在金銮殿上,死在这千万人的眼前,真到该死之时不能退,如此才能提醒世人,这儒家之道是真的,为不平之事而死,我辈才算为往圣继绝学。我死在这杭州城,也是要提醒大家,确实有些人抵抗过的,免得他们想要说起的时候,热血之时,找不到可以说的名字……”
他说得有些激动,手臂颤抖着,摸索着戴上帽子:“我已经老了,正是死得其所,立恒你还不该死,外面的那些孩子也不该死,但别无他法了,他们当中,也有被我教得信了这些的,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有微微的光从缝隙里照射进来,微尘浮动在空气中。老人说到这里,微微笑了笑:“所以这样说起来也许不好听,但所谓卫道,其实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死给你看。已经死了不少了,我因为名气大些,反倒屈居人后,也令得那些孩子多受了几天罪……为虚名所累啊……”
宁毅微微有些沉默,他对于儒家,有崇敬,也有不屑。所崇敬者,无非是这个以儒为名的系统以家天下的规则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自洽的统治系统,如同蛛网般的密密麻麻的统治艺术;所不屑的,则是大多数儒生读书读傻了脑子,什么都不会想又或者什么都想的各种丑态,但眼前这个老人,确实是令得儒家这个字,显得有些伟大了。
平日务实致用,适当的时候……死给你看。
如同诸多儒生在殿前触柱而死,如同后世陆秀夫崖山投海,方孝孺被腰斩后犹大骂朱棣不止。在后世看来,许多人或许都显得有些傻,觉得他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但如果把儒家当成一项事业,终究是这些人才真正做了事情的,真正是为往圣继绝学。若说起来,真就是“死给别人看”。

原谅我现在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还远远不够,多说也说不清楚,就先不说了。

感受

《明朝那些事儿》虽然有七本书,但是对于其中写到的那么多人物来说,这本书太薄。
那么多伟大、光辉的人物不过几页就翻过去了。就这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若是被人忘了,就好像从来没有来过。
历史中充满着各种感动、悲伤、喜悦、苦恨、绝望……但历史是有底色的,那就是悲凉。
所有的王侯将相、英雄豪杰,都逃不过化为尘土。
正如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着这样的历史,我们就很容易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又该怎么度过呢?我来到这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呢?

历史中那么多人都向我们证明了,生命的意义,不在屈辱与否,不在建功立业,而在让自己心安。唯有内心的平静能够告诉自己,我过着想要的人生。

最近从电影里、身边人那里看到很多人离世,离世之人成了历史。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即使不是史书上的历史,也是身边人心中的历史。

书中描写的多是王侯将相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能影响历史,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历史的基调和风格他们是改变不了的。历史的进程可以加快,但是不能跳跃。
看着讲述历史的书籍,就能清楚地感受到——黎民百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素质、素养决定了落在他们身上的政策法律能到怎样的程度。统治者制定法律条文来约束、控制百姓,但所有能够执行的法律条文,必然是由百姓决定的。

写到这里,思绪其实很乱,先这样吧,以后想起来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