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网文和批评
最近看到看到网文作者愤怒的香蕉退出知乎,删除了以往的所有回答。有些难过,他几个月前退出了微博,退出前发的最后一次文也让人唏嘘。
很喜欢他的小说,让我在读得“爽”的同时还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很喜欢这个作者,因为总是可以看到他的认真,一是他的小说,二是他的随笔,三是他在知乎上的回答。甚至我还在知乎上私信过他一个问题,他也回复了。
然后我看到了有人问以往保存了香蕉的回答的。有个人发了出来,我也就看了。
看了之后感触良多。
特别是讲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的时候。
总有人批评网络文学内涵少,立意浅,思想不深刻,内容不严谨,不过是爽文而已,反正就是瞧不起。我就很想问:“你来找网文是想看什么?为什么不去看名著,不去看哲学?网文吸引你的是思想吗?”
香蕉说:“你写篇不爽的文章,他看吗?你写篇有内涵的文章,他看得懂吗?”
你想看严肃文学,那么多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你都看了吗?你想了解深邃的思想,康德、尼采你又看了多少?你想看理论严谨的,知网不香吗?作者真花大篇幅论证,你真的愿意看吗?
我想好的网文不在于立意真的有多么深刻,而在于它_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我们,在我们沉醉地看着时,将一点点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接受,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_。甚至一些偏娱乐性的网文,只要真的能让读者看得开心,我觉得就是好网文。
那些严肃文学、那些哲学,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但我确实觉得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怎么会去看。那些书对于他们的人生没有多大意义,更不用说使他们明白隽永的道理,更好地面对生活。
而且,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很多偏学术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太多帮助,我不觉得我搞明白了中美贸易战原因,我在生活中就能过的更加顺心;我不觉得因为看了《百年孤独》,我就能提高我的人生境界。
香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他心目中最好的文学:
能让人的精神真的得以圆融,当我们说:‘你的生活里不该仅仅为了钱和权。’人们会真正的相信,它能拥有真正的说服力,它能寓教于乐,感染最大众的人,而不是说完以后让人觉得在唱高调,它能为一个人重塑三观,能将前人的经验真正的留给后人……
我觉得,_很多人想要过好这一生,并不一定要懂很多隽永的道理、深邃的思想_,不一定要看很多传统文学,不需要学过哲学。很多人真的就只需要很多_小道理,需要小温馨,小感动,小的认同,小的支持_。不需要有大富大贵,如果你每天都能够感受到一丝暖意,我觉得你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可能这就是所说的“恬淡”。
我不否认网络文学中水的很多,垃圾的很多,但有些网络文学,那些“高雅人士”看不起的网络文学,真的能够影响到很多人。
拿香蕉写的《赘婿》来讲,他有刻意的在里面写一些道理,足以让我这样的读者觉得很有道理,同时还认为很好看,我觉得他就很厉害。这时就有人说,那些道理很浅,远不如一些哲学深刻。可我觉得很满足了呀,他告诉了我一些我以前不懂得的或者是未曾思考过的,即使不深刻,也帮助了我更好地看待生活了,我觉得就很足够了。
很喜欢香蕉说的,他说_他要先把书写好看,写得很多人都喜欢看他的书了,再往里面塞私货,塞他想要讲的道理。_
那些说网文思想少的,立意浅的,说的没有错,但你不应该以此作为批评,不应该以此来彰显自己“有内涵”,更不应该因此高高在上,看不起网文。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有意义,你可以不喜欢看,但会有人喜欢看。
我认为我写的东西也是有点价值的。
当你们看到我的文字,如果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得,或是从中获得一点温暖,一点能量,我就会觉得有价值。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某本书的文学价值、文学地位,我觉得都不重要。如果我一辈子都不去看《基督山伯爵》,而我在《赘婿》中学到了些许道理,那么对于我来说,《赘婿》比《基督山伯爵》更有价值。
唯物主义我认同,但我并不排斥唯心主义。毕竟我们为自己而活,为内心而活,我们活在第一视角。我就很喜欢王阳明的心学,他说,“_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_”
还有,我觉得评价一个人做事如何,却不考虑他的目的,是非常不讲道理的。毕竟想批评,总是能有地方来批评的。
如果一个人就是想写浪漫、童真的故事,并且做到了,让很多小朋友很喜欢,达到了他的目的,那么他很成功啊。你不要去批评他写的东西不现实。
再比如说我写的推送好了,我希望我的有些观点能够为你们带来思考,但事实上呢,对比那些名著、哲学,我写的显然也是浅薄的。如果有人来说我的语言不深刻,思想太浅薄,我自然无法反对,但我仍然会写,我不觉得自己丢人。
我只要能够达到我的目的或是靠近我的目的就行了。
批评能让人成长,有点道理,但也得是有意义的批评。不是说批评的话正确就一定有意义的。
继续说我自己好了,我现在写文是想锻炼,慢慢提高,有人若是来批评我写的不好,说的当然对,但是没有意义,对我没有帮助,也浪费了你的口舌。你若是说我哪篇文章里哪一段逻辑不通,哪些词用的不好,那我觉得批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