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与三观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你看过最恶心的小说剧情是什么”,有人就回答《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认为男主的行为非常恶心,三观有问题。
我不太认同他的看法。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的,艺术不必被三观局限,尤其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展现一些三观与你非常不和,与主流价值观非常不符合的人物。但是,作者写出这样的人物,并不是让你去学习他,而只是向你展现了这个人的生活,如果你将此当作反面素材,也未尝不可。你不能因书中人的三观与你不符,你就否定这本书。
当网上的人们喧嚷着以三观有问题来封禁某些作品时,我很难认为是他们的素质素养提高了。
回过来说说《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看完时,我其实没太多感受,只是觉得男主有点离谱。但之后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人在理想与责任间挣扎,再回过头来看这剧情时,觉得有些感动。这感动不是来自于书本封面那宣传的话“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不是说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只有斯特里克兰德看到了理想。
而是来自于他那抛妻弃子,背弃朋友,抛弃原有生活的一切,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勇气。
我不是想要赞美这种行为,也不赞成这种行为,而是一个人能为了理想做到这个程度,值得你为之感慨。
在这个时不时就提起“诗与远方”的时代,人们所缺少的不是心中的理想,而是为理想做出牺牲。或许曾怀着浪漫理想的你也曾瞧不起那些市侩中的人,认为他们太现实,没有理想。
但通过这本书,希望你能了解到,一个承担着家庭责任的成年人追寻理想的代价有多大。那些你看不起的人,并不是一直都这么现实,他们也曾怀着理想,或许比你的理想更加浪漫,但在实现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并且难以再次尝试。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那样,“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优越条件。”你不要嘲笑别人没有理想,因为不是谁都承担得起去追寻理想的代价。时代让很多人有更多追求理想的可能性,你多半比你的父辈更容易追求理想,所以不要因他人太现实而嘲笑他,不要因你的父母太现实而认为他们迂腐。经历不同,看法不同。他们可能不支持你的理想,只因他们也曾在这条路上走的格外艰难。
可能你会觉得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的行为罪大恶极,但这类的事情,并未离我们太远。假如,如今的我,辍学,追寻自己的理想——写作,然后没什么收入,当我的父母老了,我却没法赡养,你真的觉得这样的行为就比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好很多吗?
当然我不是想要洗白他的行为,而是想说如此沉重的代价,堪称不仁不义的代价,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我们很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只是往往会屈从于现实。
再额外举一些例子:《死亡诗社》中一个人不想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学习专业,想要追寻自己的理想,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选择了自杀,人们都在同情他,而不在意他其实也抛弃了家人,抛弃了一切;个人的理想就一定比集体的理想低贱吗?有许多为了集体的理想而奉献出生命的烈士,我们尊重他们,而不会指责他们同样抛弃了生者,没有尽到身为人子或是身为人父的责任。
当然这些例子都和思特里克兰德不同,他们也不想抛弃生者。但是,纵然斯特里克兰德表现得无情,但如果妻子支持他学画画,他也未必会如此。他清楚地知道妻子是不会支持的,才毅然选择了离开。
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过于极端,我不可能认同,只是觉得作者是想要通过这么写,来突出他对于画画之外的任何事都不在乎,包括伦理、情义。(小说原型高更也并没有这么绝情)
最后说一点对结尾的理解。思特里克兰德在完成巨型壁画后不久死去,留下遗言让爱塔在他死后烧掉屋子。能够将画画出,我认为是作者想让男主显得悲壮,在生命的尽头完成了最伟大的画作。而将画作烧掉,则是想反映现实,即使为了理想牺牲许多,也往往难以实现。许多人的理想最终都如烟散去。而这,也反过来增加了他们做出行动的难度。就如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她认为丈夫去学画画是没有前途的,不会支持他,所以思特里克兰德只能独自前行。现实中不也常常如此吗?
ps:看了看百度百科,看起来讲的东西高大上多了,害,书不会只读一遍,书评也不会只写一遍,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