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读书笔记
摘录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有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搥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强,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可是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这些人们,就使我要痛哭,但大半也还是因为我那时太过于感情用事……
你将以我为什么东西呢,你自己定就是,我都可以的。
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
感受
- 故乡
- 我的经历和此文还是有些相近的。那种久别多年重回故乡的感受,那种隔膜。
- 祝福
- 时隔几年再读,越发觉得可悲了,读来的压抑,不随着时间而减弱,反倒是增添了一些。
- 伤逝
- 氛围感描写得极好:环境、心理、神态皆是很好。
- 虚空的重担
- 社戏
- 儿童时的心态很真实
- 孤独者
- 隐约觉得这篇写的是令我很触动的,却也是说不出。
由于鲁迅先生首先用白话文写作,文字多显得晦涩,读来有些吃力。
过往教科书选了《孔乙己》《祝福》《社戏》《故乡》的一部分,不只是由于老师讲过还是别的,这些倒是好懂些的,还有很多篇都读不太懂,只知道大概是要批判什么,却说不清。
从多处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描写水平之高,尤其是心理,许多本应很抽象的感受,经鲁迅先生一写,倒像是也能感受到了。
向鲁迅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