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生日随笔

‌‌‌  恍惚之间,来世上已有二十年了。也算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是思考人生的好时刻。
‌‌‌  过去这几年于我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也知道为了理想应当先做哪些努力;虽仍是迷茫,却也知手上该做些什么;虽仍会抱怨环境,却也清楚自己做什么才能改变现状。

‌‌‌  二十岁生日,是一个人度过的,就如往年在学校里过生日一般。我们家向来是没有开生日派对的传统的,亦没有礼尚往来的传统。收到过的生日礼物寥寥无几,印象最深者还是小时候老姐送的遥控小车。如今,大概就是每年和汤阳互送礼物。哦,对了,还收到过陈棵送的贴纸和毛巾。 小时候很喜欢过生日,过生日可以吃到街上一块钱一份的纸杯小蛋糕,下面是面包,上面是奶油,用小勺子挖着,边吃边走。那已是当年最大的享受。于是过生日对我而言也就是能吃个小蛋糕罢了,重要但不那么的稀奇。
‌‌‌  对于有些很在乎生日仪式感的朋友,也许会觉得我有些冷漠,不怎么祝他们生日快乐,更不曾送他们生日礼物。高中时,看到叶恒、班长等人生日人尽皆知,班里很多人送他们生日礼物,我会有些羡慕,也有些伤心,因为自己没什么好送的,他们送些值钱的东西,我最多只能去小卖部买包吃的送他了。是以我有些讨厌礼尚往来,其实当然是喜欢别人送我东西的,但是自己舍不得多向父母要钱买礼物送别人。
‌‌‌  为何会伤心呢,当然是害怕对方觉得别人都送他礼物,而我没送,关系便疏远一些。
‌‌‌  和我做朋友的人,我是都愿意尽最大的真诚去对待的,我的世界里没有“酒肉朋友”之类的,我想和每个朋友成为知心朋友。初高中各自交了几个知心朋友,而到大学,却是有些放弃了,每个人似乎都有圈子,而那样的圈子早已形成固化,不是我能融入进去的。于是我也便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上课、自习、吃饭……

‌‌‌  说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总能轻易地哭出来,说不上到底是哪件事难过至此。总是会感到怅然若失,惆怅地漫无目的地走着脚下的路。
‌‌‌  二十岁,我想自己还是成熟了一些的: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眼光了;能坦然地接受、面对、习惯孤独了;不总流连于网络世界,而是爱看书了。

活着的意义

‌‌‌  小时候是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初中觉得当为社会做些贡献,高中觉得当努力学习以改变家庭的处境,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如今又觉得当为想做的事而活着,当为理想而活着。
‌‌‌  理想这个词自是常常听闻的,为此而活的话也听过不少,却不曾深刻体会到过理想的意义所在。直到感觉生活乏味,方感到理想或是黑暗生活中的一束光,虽不至于直接将人拯救出来,终还是让人看到了些盼头的。

‌‌‌  小时候没心没肺地跑许多人家里玩电脑,随便一想,便是许多家:花婶家、海燕姨姨家、新彬表哥家、张龙家、老姑家……无忧无虑的日子不过如此了。后初至杭州,老姐的电脑归我们玩,早起晚睡一天玩十几个小时电脑而不倦。再到对电脑游戏没什么兴趣了,智能手机差不多兴起了,捡大人用剩下的手机来玩,看动漫、玩手游、看网文,又是很多年过去了,如今,拿起手机已不知做什么才好,或看看办事进度,或看看朋友圈里老姐有没有发女儿的照片、老友们近况如何。我现在在手机里倒是不看网文了,下了金庸的小说,想着碎片时间看一下,但常常不记得看了。
‌‌‌  如此,感觉生活无聊了,看到了电影《心灵奇旅》,带给我很多思考。生活就像《心灵奇旅》中教我的那样,从一个日常到另一个日常,无论某个节点对我们来说有多么的不同寻常、多么的意义重大、多么的梦寐以求,也还是新的一种日常的开端,当然这个日常可能更加的惬意,但久了无不会乏味无聊,即使是忙忙碌碌的过着,也难免无聊。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人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如何破解呢?我想还得是理想。唯有不断地追求新事物、新境界可能让人免于乏味。

‌‌‌  如此这般读了些许书籍,或鸡汤,或带着英雄浪漫主义的小说,倒是教人想着为了理想而活了,为此思索了许久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当大概清楚了自己的理想或是成为一名作家、为写出能帮助人生活得更好的文字后,又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痛苦纠结。

‌‌‌  可是,在《心灵奇旅》的一个影评中,我听到up主说,“如果没有显世才能就不配存活于世,那为何一些无用技巧让你乐此不疲?如果没有伟大梦想就如同行尸走肉,那年少未谙世事的你,又为何如此开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富就意味着寸步难行,那艰苦岁月中陪伴过你的人,你又为何记得如此清晰?” 理想的地位似乎又被动摇了些许。

‌‌‌  后读至何夕写的《伤心者》,我一一评析代入主角何夕和母亲夏群芳的角色,我为何夕为了理想付出一切而钦佩感动,愈发觉得理想于人生或是使命,是人之所以来此世上的意义所在;然后当我代入夏群芳的视角时,我心中一震,突然觉得有些东西崩塌了,我像是被棒槌敲了一下,既然我觉得理想那么重要,那么,母亲的理想呢?夏群芳为了儿子活了一生,母亲的生活又是何其悲伤,但我们能说母亲的生活没有意义吗?怎么忍心呢?我们那么多的父辈,理想是什么呢?再早一代,许多人或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如今是没有那么崇高的事业供如此广大的人们去做了,建设新中国虽也不错,但许多人还在为了生计忧愁呢,如此崇高的使命,还是让给那些先富了的人吧。
‌‌‌  那么意义呢?那些没有理想的人们呢?那些为了子女而活的人呢?那些孑然一身的人呢?那些麻木地活着的人呢?他们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吗?不,存在就有意义。为了理想而活,不错,但绝不是只为理想而活。
‌‌‌  如此似是对余华的《活着》有了更多的体会了,余华替为中国的多数百姓阐释活着的意义。
‌‌‌  可是,如此结论似乎对于帮助人更好的活着并无多大意义,或许只是告诉人无论如何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对于本就挣扎在生活中却不至于轻生的人来说有何作用呢?
‌‌‌  拿我个人来说,我会因不知道干什么的迷茫而痛苦焦虑,若是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意义的,似乎就可以放手去做而不至于总是迷茫,但这似乎像是麻痹自己的内心,而不能真正解答内心的问题。
‌‌‌  对于活着这个命题,我的阅历还太少,暂且只能说到这里了。

‌‌‌  对于生死,我又好像有了更多的想法。思考生死这个问题亦不能给生活带来直接的帮助,但可以帮助人从更高的视野看问题,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在生死面前不过一瞬罢了,如此来想,或不至于总为某件事而钻牛角尖。
‌‌‌  而从宇宙的视角看问题,我们的一切,人类的一切,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尘上的一瞬罢了。这我是从吴晨昊发的一张卡尔·萨根的图片中看来的。
‌‌‌  当然我们的思考应当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而不是给出逃避和懈怠的理由。我们当从生与死的思考中学会放下,学会豁达,学会珍惜,而不是对一切都不上心的消极态度。

读书

‌‌‌  小时候,读书,就是读故事书。我最爱的书就是一本已不知从何处得来的《安徒生童话》和从小摊花两块钱买来的《格林童话》,前者当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可以心想事成的打火匣,后者则是白雪公主的经典故事念念不忘。
‌‌‌  那是小时候为数不多的读物吧,小时候孩子间多是一起玩耍,少有见谁常常读书的。
‌‌‌  如此当然算不上有阅读的好习惯,在小学的前几年,也不记得读了什么书让我至今记得了。到了杭州后,跟着同学们读了几本儿童读物,比如《淘气包马小跳》,又比如《查理九世》《怪物大师》等等,如此精彩的故事书令我至今怀念。又读了《龙族》这本对青少年有着顶级吸引力的书,也至今令人喜爱。那几年还读了几部大部头,比如《三国演义》和《古希腊神话》,已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动力促使我读了,可能还觉得这些是有趣的故事书吧。记得老姐从网上买了许多世界名著,五块钱一本,其中有《木偶奇遇记》《鲁滨逊漂流记》《夏洛的网》等等,这些书名字看着就有些意思,我便在无聊之际看了。这样下来小时候看的书也不算少,但远谈不上培养起了阅读的好习惯。
‌‌‌  初中开始老师要求了一些必读书,但初中正是玩游戏玩得热络的时候,书实在是没读几本,也还就是几本故事书罢了,倒是记得读了《童年》,这应是当年读的最难看的书了。初中对读书的记忆尤其少,真是愧对何老师啊。
‌‌‌  高中的前期也是如此,因为必读书的要求,我读了《格列佛游记》《水浒传》青少年版以了解剧情,还按照暑假作业的任务读了《苏东坡传》,当时不怎么想读书,读得极慢,一本《苏东坡传》读了一个月。
‌‌‌  后来开始看侦探推理小说,看了许多东野圭吾的书来消遣,又看了几本阿加莎克里斯提的小说,觉得甚是有趣。然后发现班里以毛陆羽为代表的同学总是在看课外书,我出于逃避课程学习的目的,也开始看了一些书,比如《挪威的森林》《雪国》《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但当时仍可称之为消遣,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读。
‌‌‌  之后苦于学习压力,找一些诸如《平凡的世界》《金刚经》的书教自己缓解压力,此时是有求于书。
‌‌‌  后被赵毅斌、吴晨昊等人影响甚大,他们在寝室夜聊中讨论读书,赵毅斌还给我们读康帕乌托夫斯基优美的散文,我被勾起了兴趣,我不再仅为了小说情节的有趣而去读书了,我开始看那些有文采、有深意的小说。这时想着阅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了。但对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史诗巨著,仍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  再到后来了解到自己的眼界、世界如此狭小,了解到自己的理想是怎样的,了解到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读书于我更加不同了。
‌‌‌  如今,我清楚地明白读书的意义所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智慧,获得乐趣,或从情节、或从思考,为写作储备等等。
‌‌‌  读书对于现在的我更是有许多直接的意义:于无聊困顿中找些事干;帮助常常思考人生的我加入一些外在的思想碰撞;为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做储备……
‌‌‌  书读得越来越多了,可似乎还是少了些什么感觉,那就是儿时的快乐欣喜,天真无邪的想象,如今毕竟是回不去了。

人际交往

‌‌‌  从小我就是个不太爱在大家面前说话、显摆的人,是个不太想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的人。可是,我也不觉得自己是会怯场的人。我并不害怕和别人沟通,即使是很多同学害怕的老师,我也能幽默地和她聊天。

‌‌‌  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就是真诚待人。即使是自己再讨厌的人,我也至少不会欺骗他,甚至对很多人,我都懒的掩饰对他的不喜。
‌‌‌  我是乐意交朋友的,只是这些年觉得能彼此真诚以待的人越来越难认识了。
‌‌‌  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能让别人喜欢的人,大学以来,虽然谈不上有几个很熟的朋友,但是认识的人基本都和我有着善意的往来。我也不觉得自己是老好人,对于有些原则我是一以贯之的。我也不曾出卖、背叛过任何人,即使那个人我讨厌。

‌‌‌  以前我虽不很怯场,却也会有些紧张。而今,想明白了一些问题,倒是轻松了许多。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别人在我们的生命中不过是过客,不必总为他人耿耿于怀,而我们自己对于他人也是如此,许多在自己看来非常糟糕尴尬的事情,于他人不过一笑了之罢了,亦不必为此反复自责。我们不甚在意生命中的陌生人如何,他们也不会在意我们如何。
‌‌‌  如此想着,我渐渐地从以往较为内向、不常于人前说话变得无所畏惧了,虽仍是不怎么主动讲话,但不会畏畏缩缩、或是紧张难言了。

‌‌‌  但是我知道有些方面我还是很欠缺的,一是对于亲人们的礼貌,我倒不是不尊重他们,只是总是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怎么开口叫他们,我妈就因为这个总是说我,觉得我很笨。不过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比较明白了,也知道怎么去和并不熟悉的亲人去相处,可老妈还是认为我很笨,看来老妈心中对我的印象是改变不了了。
‌‌‌  二是我的性格有些“软”,无论他人做错了什么,理应遭到怎样的批评,只要ta在我面前时带着一丝歉疚、或是带着和气的笑容,我都无法对其生气或是说些严厉的话了。这让我常常很为难,总是容易太迁就别人。这在进行一些团队合作时,常令我烦恼。这个目前还不知道怎么改正比较好,有些样子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

向往的生活

‌‌‌  电影《心灵奇旅》告诉了我很多,许多时候我一直渴望去过某种生活,因为觉得当前的生活麻木无聊,毫无过下去的意义。但是,即使达成了某个自认为意义十足的目标,也很可能是从一个日常到另一个日常。
‌‌‌  在愤怒的香蕉的生日随笔中,有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大致的意思是:当你在走入森林时,你也在走出森林。
‌‌‌  许多事都是如此,当我在靠近自己的目标时,我何尝不是在远离目标带来的喜悦。任何成就都无法让人一直快乐,成就过后呢?
‌‌‌  现在我虽向往着海燕姨姨那样的生活,可当我过上那种生活的时候,我又会怎么想呢?我会不会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趣呢?我觉得不能保证。
‌‌‌  但是,那位做影评的up主说:

像爵士乐一样,只要你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就总能发现那么一闪而过的感觉良好。而这一闪而过的火花,就会成为你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成为你活着的证明。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得成就什么,至少隔壁的薯片味道还不错,至少超市打折的可乐又便宜又快乐,至少商场的空调吹拂着让人在寒冬也没那么苦涩,至少新的游戏又让我数日沉迷。这些都很小,但这些真的够了。
回忆下你内心深处最初的声音,很多人最快乐幸福的时光就是小时候放学,妈妈接自己回家,路上给妈妈讲学校里面发生的一些小事。虽然对于大人来说,这些话题很无聊,但一个最爱你的人,耐心微笑的听你讲一些无聊的事情,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活着,不就是为了与这些小事相遇嘛?
社会压力已经剥夺了我们很多快乐,为什么我们还要自己放弃另外一半。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意义;也别让别人定义,你这样是痛苦。去聆听你心灵的声音,去与你的小美好相遇。届时那一闪而过的火花,便是心灵深处最有价值的肯定。
‌‌‌  是啊,心中有着高远的理想足矣,但不必终日望着这理想,那只会带来遥不可及的愁苦。
‌‌‌  我的幸福,主要还是来自于当下的小美好:今日课堂上,阳光从西面的窗户透过,照在讲台前,带来“微醺”的温暖;傍晚的余辉洒在两道的梧桐树上,那翠绿和光辉真好看啊;今天和乐乐视频时,她给我展示她的物品,看着她说着,指着,就很开心呢……

学业

‌‌‌  大学以来,发现自己不仅没有高中奋发努力、刻苦认真,而且解题能力也有所下降,总是懒得动手,平时一遇到难题就放弃。
‌‌‌  很久很久不曾体会到解出难题的成就感和乐趣了,曾经和同学共同探讨题目的情景也一去不返了。
‌‌‌  如今学习能力不如高中,刻苦程度不如高中,我也不知道来到好大学or差大学是干什么。
‌‌‌  以大二一年为例,我发现自己几乎没有认真听过课,有的作业完完全全是抄的,仔细想来,大二没有多少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考试前也总是要突击复习,稀里糊涂地就去考试了,可尽管如此,论起排名倒还算不错。虽然从中收获了些许自信,却也由此明白,很多人比我还能混。我也从此觉得不能光看着身边人在干嘛了,我得看向顶尖的同学,看向高中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奋发起来不至于被甩得很远吧。

自学

‌‌‌  从小,我应该还算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对很多东西都很乐意去尝试。
‌‌‌  这些年,想着尝试了很多东西:计算机、单片机、数学、物理、日语、唱歌、小提琴、钢琴、吉他、口琴、游泳、健身、网球、台球、C语言、Python、Java、Matlab、AI绘图、Chatgpt、github、html、博客制作、Linux、黑苹果……太多了,现在想来,许多东西都半途而废。
‌‌‌  如今,更加糟糕的事出现了,比半途而废更糟糕的事情出现了,我懒得去折腾尝试新的东西了,这是最可怕的,我对新事物不那么有好奇心和行动力了。我有些忘却那颗折腾、拼搏的心了。
‌‌‌  这当是我这几年最大的遗憾了。
‌‌‌  二十岁恰当拼搏的年纪,却是有些无力,令自己都有些失望。
‌‌‌  过去学的很多东西都没能给现在带来帮助,但是那种有所收获的成就感是令人难忘的。
‌‌‌  而今常常感到迷茫,尤其不知道之后读研读什么,我想,我的迷茫或许是因为尝试的太少,或是太浅,希望自己今后能努力多尝试更多的东西,最好在个别技术上深入钻研。

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  这是以前看《斗破苍穹》时记下的章节名,觉得此刻也甚是贴切。
‌‌‌  随笔至此告一段落,人生的前二十年也算是划上一个句号。
‌‌‌  希望自己能做想做的事,多从生活中发现快乐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