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摘录
-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历史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正是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生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为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道德经
-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声声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豁达的。 #离别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年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 ![[Pasted image 20230922235155.png]]
- 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 中国的文人学士更加奇怪。他们鄙视贫穷,又鄙视富裕,更鄙视商业,尤其鄙视由农民出身的经商队伍。他们喜欢大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却从来没有把“兴亡”两字与民众生活、社会财富连在一起,好像一直着眼于朝廷荣衰,但朝廷对他们又完全不予理会。他们在苦思冥想中听到有骆驼队从窗外走过,声声铃铛有点儿刺耳,便伸手关住了窗户。
- 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金碧辉煌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脱,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 来不了多久就要回去,挥手欢送;盼不到回去的时日,也尽管安心。回去时已经恢复名誉为你高兴,回去时依然罪名深重也有轻轻慰抚。 初来时是青年是老年在所不计,是独身是全家都可安排。离开时要彻底搬迁为你挎包抬箱,要留下一些后代继续生活,更悉听尊便,椰林下的木屋留着呢。
- 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惊心动魄,有的只是平常和平静。但是,对于身处灾难中的我,却在这里发现了最渴望的境界。几年的生死挣扎不知在追求什么,这一下,如蓦然悟道,如醍醐灌顶,如荒漠遇泉,如沧海见帆,终于明白,天下灾难的发生,各有原因,而共同的结果都是破坏了日常生活的平静。
- 一说江南小镇,闭眼就能想见:一条晶亮的河道穿镇而过,几座灰白的石桥弓着脊背,黑瓦的民居挤在河边,民居的楼板底下就是河水,石阶的埠头一级一级伸向水面,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缕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上有一排又低又宽的石栏,几位老人正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 江南小镇的最典型画面,莫过于陈逸飞先生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了。他画的是江苏昆山周庄,但那并不是他真正的故乡。他与我同乡,我们的另一位同乡作家三毛,一到周庄,也热泪盈眶。可见,故乡未必具体,也未必定向。只要让人听到那种敲门声,便是最深刻的故乡。 #故乡 (梁庄与邵原,人人皆认,到处蹭饭)![[Pasted image 20230923001354.jpg]]
- 承受过大发达、大富裕、大冤屈、大悲苦,小镇路上的鹅卵石被多少踉跄的脚步磨砺,早就一颗颗在微风细雨中大彻大悟。外来游人必须明白,小镇的朴实和低调,并不是因为封闭和愚钝。
- 发达是一种聚集,聚集是一种重复,重复是一种规范,因此极有可能失去文化真正的独立性。不仅如此,聚集中常常会有智能互耗,把一个个简易的问题引向繁荣。结果,看起来文化浓度高的地方,反而缺少本真的大文化。
- 这样的人,说得好听一点儿,是未受污染之人,说得难听一点儿,是未受教化之人。但是,他们是那么可爱、那么纯净、那么无拘无束、那么合乎艺术本性,不能不使我们一次次回过头来,对现代文明的所谓“教化”投去怀疑的目光。(一定要见识很多才能评判吗?天真的视角下,很多事情的好坏对错怎样呢?)
-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故乡
- 我天天讲上海话,后来又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余姚话隐退得越来越远,最后已经很难从我口中顺畅吐出了。我终于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太会说余姚话的人,只有在农历五月杨梅上市季节,上海的水果摊把一切杨梅都标作余姚杨梅在出售的时候,我会稍稍停步,用内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杨梅的成色,脑海中浮现出上林湖的水光云影。但一转眼,我又汇入了街市间的脚步。 #故乡
- 从一个没有自己家的家乡,到一个有自己家的异乡。离别家乡,恰恰是为了回家。人生的旅行,怎么会变得如此怪诞? #故乡 #家 (有些感同身受,家,故乡,分开了。)
感想
- 初序
- 我也想走遍人文山水,走到那些古人常常驻足的地方。来日若是有条件,我当走遍名山大川。
- 对故乡和江南小镇有许多话感同身受。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Comment
LivereVa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