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作者
书评《文城》
书评|《文城》《文城》还是很有余华的特色的,以一种很朴实的语言,不怎么带情感、可以说是有些冷漠的语言,写着人的欢喜和更多的绝望。
我认为他的书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某个人物(即使是主角)可能会死的时候就真的很有可能会死,他不会为做出什么多的犹豫。
余华描写的绝望,不是歇斯底里的绝望,是那种会令人窒息的绝望,让人在挣扎中渐渐无力,是看不见出路的困境,看不见光亮的黑暗。
就如《文城》中的人物,最后几乎全部落得悲剧下场,但其实真正的大恶人是很少的。
拿小美来说,她的经历,充满了无奈。她被送作童养媳,是因为家里太穷。她拿出家里的钱接济弟弟,更是无奈:哥哥要娶亲,弟弟把钱弄丢了,这还能怎么办呢?他们还能怎么解决呢?那时不像现在,你一个穷人家,没有办法借到钱,也没有办法找回丢失的钱。
而当溪镇的百姓面对土匪,也是非常无力的。那时难以讲法律与治安,人们的生命难以得到保障,更遑论财产了。林祥福的死,顾同年被卖,和尚的死,等等,一切都很无奈。
那种绝望与现在的绝望是不同的,那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途径与渠道,可以请求外界的帮助,那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面对土匪,面对灾难等,大多数人真的无能为力。一个朴实的人 ...
《目送》2022
偶然翻阅老姐家里的书,看到了一本龙应台写的书——《目送》,抱着好奇的心态浏览,却被其特别的文字所吸引,又多看了几遍。
《目送》大致上讲的是龙应台的儿子华安要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她送华安到机场,目送他离开,但他没有回头。而小时候,他却总是回头望那目送着他离去的母亲。 这篇散文也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老爹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每隔三个礼拜左右,就要去市里医院看病配药。家里没有汽车,他得坐公交车去。我和我爸一起走出门,我止步于院子门口,看着他有些佝偻的背影缓缓迈向公交车的站牌,看着他静静地站着,等着。一会儿,公交车来了。车子开走,我的视野里已是空无一人,
在高中时,家里攒钱买了辆汽车,我爸有时候会送我去上学。我不是很了解我爸的工作,平时他总是在上班,不怎么看得到他,但是当我要去上学时,他却总是有时间来送我。几乎每一次在送我上学的路上,我爸都能够接到同事的电话,要他去做什么事情,他总是会说正在送儿子上学。我每次只能沉默着看着这一幕,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大约半个小时,到了学校门口,我下车,拿起我的书包,关上车门,看一眼校门的方向, ...
爱与和平
可能有点标题党了,其实没有很宏大。
前几天又在B站看了几个关于《超兽武装》的视频,里面的哲学家冥王说:“当你用爱去保护羊群不受狼的伤害,那么对于狼,这种爱心就等于毁灭,因为它们会因此活活饿死,这个世界本就如此,不是狼死就是羊死,不是弱小的狼被饿死,就是弱小的羊被咬死。“这种关于食物链的,我们其实已经很熟悉了,但再次看,联系着当下政治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有人可能会说,狼改吃素不就行了,我且不说生物习性改变的可能性,即使能够改为吃素,然后呢?如果所有的食肉动物都吃素,动物之间不再有捕食关系,那么它们的数量一定会急速增长,而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他们还是会争夺资源,不可能一直和平相处。人类之间不也是吗?
以前听过一句话,“和平是弱者的谦辞”,他们希望通过提倡和平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当发展到凌驾于别者之上的时候,真的还会反复强调和平吗?如近代的中国,我们谋求和平,不正是希望能够更好的发展吗?在古代中国强盛的时候,会天天强调世界和平吗?成吉思汗打到多瑙河难道是以和为贵吗?可能有的朝代没有对外扩张,但原因常常一是古代人口等还较少,资源有限的问题没有暴露;二是古代一些统治者对世界没有清晰的认识,过 ...
回家乡
回家乡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回了一次老家,河南济源邵原,那是我自9岁来杭州六年来的第一次回故乡。自来杭州后,分外思念老家,思念什么呢?我似乎知道却又不确定,因为回的这趟老家,至今思来,犹觉恍惚。
以前读书,常见思乡题材的,无论诗或散文,如《静夜思》,如《想北平》,但当时不明白思乡为何会如此使人愁,当时的我,未曾长时间离开过家乡的我,对这种感情是不能深刻体会的,而且当时的我心中也向往着外界。直到来杭州多年没有回老家,思想成长最快的这段时期没有回老家,我才明白了什么叫思乡,思念着什么不甚清楚,但却肯定我是思乡的,多次在梦里梦见的。
到杭州东站坐火车,到洛阳,再坐大巴车,到济源。大巴车上,听见别人讲:“咱济源的路就是好啊!那合肥,一个省会城市,路那么烂!”对苦恋着故乡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好的。下了大巴车,换乘公交车,终于到达了升龙城小区,我们家在老家买的新房子,我也从未来过,进门的一刻,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因为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自有记忆起,一直有寄人篱下之感,来杭州前,住在租的土房子里,屋外还自己家用木板搭了个大棚;来杭州后,先是在小学对面十 ...
“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王樱老师以前给我们看过一篇文章,狄马的《荒谬的苦难哲学》,里面的内容我也不细说了,想了解的可以搜一下,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全文。
我也并不反对他的观点,在此我想反映的现象是关于我们的同学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在我们的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王樱也讲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没有意义的”之后。当再次读到、看到一些文章讲述某些伟人的苦难经历使得他们更加强大时,我们的同学便会用嘲弄的语气高呼“荒谬的苦难哲学”,来表达对这类文章的不屑以及自己的思想已经被更加深入透彻的文章洗礼过了。坦白说,我对这样的行为很反感。
下面来说我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过去非常自然地,经由各种因素(比如从小到大的课文中的观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看法)作用形成一个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他未经深入思考、非常自然的接受的,那么当他在以后遇到关于同一方面的有道理的新观点时,如果在思考后感到认同,他就很容易“倒戈”,一下子变得反对以前的观点。
前面所讲的关于我们的同学的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在我们读过的书中常常能够看到类似于“苦难造就人才”的观点,以前的我们也能够非常自然的接受这样的观点,尤其是以前我们看的很多动漫 ...
关于《信》和歧视
关于东野圭吾《信》的一些思考《信》是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不过它不是推理小说,它讲述了男主,一个杀人犯的弟弟,在哥哥入狱后的生活。
小说的梗概就不细讲了,大致就是男主在哥哥入狱后找工作很困难,生活中也被很多人疏远。核心问题大概就是:罪犯的家属是否应当背负着亲人的罪恶生活?比如说,男主的哥哥是个罪犯,那么男主自己是否理所应当地遭受一些偏见,被“歧视”呢?
大家都清楚,都知道罪犯的家属是没有过错的,也明白人人平等,但是,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他。可能我也会这样,当一个人的家属是个罪犯,我也不会想要和他走得很近,除非一开始就很熟悉。
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有理性的认识,但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想要避免惹上麻烦,就会疏远罪犯的亲属。
书中的一个人物提还到了一个有趣的想法:罪犯自己应当把“犯罪会连累家属”当作犯罪的一种惩罚,一种成本,为此更加不能犯罪。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到:人们常常拿歧视说事。
拿美国黑人、白人地位不平等来说,虽然有些人确实是歧视黑人,但我相信有很多人对黑人是有意无意的疏远。我相信我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我是绝对相信种族之间是平等的。但是,我如果到美国去,我可能也会避免到黑人聚集地去。 ...
书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偶然间听到了歌曲《Young And Beautiful》中超然物外、遍历沧桑的歌声,它如史诗般令我生出敬意。歌词唱道:“阅遍繁华,历尽沧桑,心慵意倦。金迷纸醉,杯酌换盏,迷人芬芳。仲夏夜茫,七月未央。我们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纵情时光,华灯初上。我们嬉戏追逐,童稚之心难藏。”
这首歌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插曲,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美国20世纪“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
这部小说讲述了出身贫穷的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女黛茜,他艰苦创业,奋斗成为百万富翁,在黛茜夫妇房子对岸买了别墅,每晚邀请无数社会名流于此纵酒享乐,想要吸引对岸的黛茜的注意。他以为,只要能请来许多名流,便能融入上流社会;只要比坎南还要富有,黛茜就能回心转意。这是盖茨比的“美国梦”。但是他终其一生也没能抹去他与上流社会的隔膜。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其悲凉的小说,他讲了一个浪漫、努力、怀有理想的青年在努力付出、白手起家后,最终却落得悲惨结局的故事。
好吧,这也不是我觉得最悲凉的。最悲凉的是汤姆从头到尾对盖茨比的不屑。无论盖茨比多么有钱,多么杰出,多么绅士,汤姆都从骨子里觉得盖茨比低人一等。盖茨比历 ...
关于“谣言”
关于“谣言”emm,我又来了,原因竟是因为疫情考试推迟了,复习没有那么紧迫了。身处疫情下的西安,最近见识了很多事,相比以往有了许多更加真切的体会。我也对于“谣言”有了新的认识。西安最近出台了一些政策,大概就是说不要传播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比如说非官方渠道所称的“疫情传播原因”,否则会被行政处罚。我自己就看到了许多不知道真假的信息,比如说(男女不正当关系)。学校里的也不消停,关于“上网课”“封校”“封楼”等各种各样的消息都不断地出现,还有听到说“我们学校有的”等。上网课和封校在说了很久之后,教务处才终于发出正式通知,而不是让我们乱猜。我只觉得,这些信息真的很让人头疼,如果当事人还不出来回应,最后直接处罚传播信息者就更加令人头疼了。因为很多其实都没有办法分辨真假。首先,我不传播什么未确认消息,我只是想表明一下我的一些看法。我坚定地反对谣言,但我反对粗暴地将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当作谣言。如果信息未经官方确认就一定是谣言,那么官方岂不是可以轻易地把持舆论,只要“不证实”就可以了。只要官方不证实,是不是就可以否认所有的负面消息?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官方就只会让我们看到他想让我们看到的消息。如果关于某 ...
关于“佛系”
为什么会写这个主题呢?因为在开学时我参加了我们书院的新生辩论赛,比赛是以班级为单位派出队伍,我还是队长,嘿嘿。
我们班的队伍赢了两场,不过表现不够出色,在十二进四那轮虽然赢了对手,但也没有晋级。我作为位置很重要的四辩,好像有点水……
两轮比赛的辩题有一点点像,第一轮是“拥有执念是人生之喜/人生之悲”,我们是反方;第二轮是“佛系是/不是当代青年的幸福之道”,我们仍是反方。其实好像我方前后观点相反,不过在交流思考辩题的时候,渐渐发觉了有一些不同之处。
在第一轮,我个人也赞成反方,我觉得拥有执念是人生之悲,执念可能能给人带来成功,我不否认,但我仍然觉得是悲的。执念容易让人感到自己在进步、在坚持不懈、在不断靠近目标,达成自然挺好,但往往会让人觉得自己仅仅通过努力就达成了目标,获得了好的结果,而忽略自己为了实现这个执念失去了多少别的东西。若是历经磨难仍然无法达成目标,执念是最让自己感到痛苦的。
希望你们有看过我上次发的《奇葩说》中颜如晶关于上进心的发言,我非常喜欢。她的话我都有切身的感受,在我成绩、排名停滞不前时,最让我感到煎熬的就是我对早起、熬夜效果的期待。
高中时我感到过的非常累,每次考试我 ...
颜如晶谈上进心
(转载 从视频中截取)其实渐彪说得很对,这道辩题是我有史以来在《奇葩说》最想最想最想打的一道辩题,最想最想打的,而且特别想跟他一起打。就像他说的,咱们俩对话一下。
对啊,他说得对,我现在很有上进心,非常非常有上进心,非常非常有上进心,但是没有上进心没有错,没有错这句话要跟谁说?跟我这种现在非常非常非常有上进心的人说的。
为什么?为什么?你们知道吗,上进心的时候就像他说的,开始的时候特别容易,而且特别喜欢,但是上进心的尽头在哪里,不知道,你知道吗,上进心的尽头到哪里,我想说,我想听音乐,我想听好的,我想听更好的,我想再听更好的,这才叫上进是吧?他介绍了我什么叫上进心,让我尝到了甜头,但是他没有跟我说上进心,这个努力的尽头在哪里。
上一场比赛,思达说,他是第三季的亚军,他想当冠军,他不想当亚军,他觉得很难过。你们知道我是第几季吗?我是第一季的亚军,第一季的亚军。当时我输了之后我回去哭,我说,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我不够上进?好,第二季,奔跑,努力,上进,加油,第二季,季军。算了,没有关系,一定是因为还有一些人比你更努力,比你更上进,所以你不够上进。第三季我来,思达来了。我们同一队,最后决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