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作者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摘录
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所以他们要求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道德经
假如让我举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那就是现在了。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其次要问问,帮助他们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后我还要想想,自己直奔云南去挖矿,是否于事有补。这样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愿去插队。领导上硬要我去,我还得去,但是这以后挖坏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 #赘婿 百姓也是有站队的,他们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我虽然已经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我 ...
《田园》书评
读书笔记|《田园》等摘录
能创造无限的粮食的技术,和能带来无限能源的核聚变技术,都不是能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技术,但他们是多么的伟大?衡量一个技术是否伟大,不应该看它带来的产值,而是能给广大的百姓带来多大的好处。 #高科技与民生 就像《如愿》MV中建设中的上海……能看出国家的富强真好啊,可东方明珠塔对普通百姓有何意义呢。又让我想起了那个关于航天的问答。
对于我们脚下这片浸透着苦难的古老土地来说,只有那些最最‘基本’的东西才会真正有用。除此之外的那些所谓新潮技术,所谓领先科技,最终都是些好看但却作用不大的肥皂泡罢了。 #高科技与民生 当然从国家战略来看,这些技术很重要,没有这些技术国家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各国就这样“卷”着新技术。可再从人类来看,这些技术并不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只是锦上添花罢了,于底层的百姓有何意义呢?智能机器人,元宇宙,超级计算机,对我们来说不是非常虚无缥缈吗?
脑域兴国——你们是这样提的吧——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来说只是一个可笑的画饼而已。你真的以为自己改变了这片土地吗,你们待在一尘不染与外界完全隔绝的豪华大厦里,但几步之遥的户外却充斥着肮脏、贫穷、疾病以及污 ...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摘录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事情不那么均匀,人们就错误地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用更多的“2”去平衡此前多出来“6”。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未来你再进行非常多次的抽奖,你会得到非常多的“2”和非常多的“6”,以至于它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会变得微不足道。
想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进行大规模的统计。……真正能左右学习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为什么统计表明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为什么每当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不注意个人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用在学习上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双职工夫妇很容易为了小事吵架,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让他们早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争吵却减少了。
我们可以想办法合理地支配这种资源,甚至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意志力的科学的认识基础上。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 ...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摘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我们往往误解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换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道德经 知其黑,守其白。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国家有事,地方被占了,人被杀了,朝廷就总是群情激愤,人人喊打,看上去个个都是民族英雄,正义化身,然而其中别有奥秘:
临战之时,国仇家恨,慷慨激昂,大家都激动。在这个时候,跟着激动一把,可谓是毫无成本,反正仗也不用自己打,还能落个名声,何乐而不为。
主和就不同了,甭管真假,大家都喊打,你偏不喊,脱离群众,群众就会把你踩死。
所以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intere ...
《伤心者》书评
6.24晚上通宵复习第二天的材料力学,为什么要通宵呢,一是24号下午考概率论,二是平时确实没怎么好好学,害。大概凌晨两点的时候,我翻开了《伤心者》这本书,花了半个多小时看完了。伤心者呐,看得人落泪。
主角何夕是一位数学天才,通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自洽而优美的微连续理论,可他完全不知道这个理论有什么用,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只有母亲一如既往的无条件支持着他,用所有的积蓄帮助他出版。出版后的书仍是无人认可,何夕疯了,再也没说过话,母亲平静地照顾着他直到去世,两天后何夕也去世了,弥留之际喊着“妈——妈——”一百五十年后,何宏伟偶然间在废墟中发现了何夕的《微连续原本》,发现这就是大统一理论的数学表达式,并借此完成了大统一理论的方程式。
摘录
何夕不说话了,他紧抿着嘴,关闭了与世界的交往,而且看起来也许以后都不会说话了。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何夕生下来的时候也不会说话的。在夏群芳眼里何夕现在就像他小时候一样,乖得让人心痛,安静得让人心痛。
也许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样一些人。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 ...
关于写作和理想
关于写作与理想(写于2023.3) 开学初我去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内心十分震撼,甚至为了其中那算不上多么感动的情节而落泪。我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真正的,“星辰大海”的浪漫。整个人类的浪漫和理想。 我甚至一度觉得科幻这个题材比传统文学,那些局限在个人家长里短的文学,要站得更高。也因此想起了王老师您在课堂上曾经讲过刘慈欣《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我有些记不清了,但好像是说传统文学总是执着于人,人的情感、恩怨等等。而科幻,将眼光放得更开,看向宏大的宇宙。
但很快,我不这么觉得了。 在那么多优秀、杰出的人将眼光望向了星辰大海时,我仍是有些难过,以有些怜悯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和自己(虽然我没有这个资格)。看着背负着整个家庭压力的父母、几十年如一日辛劳的舅舅、为了生活在几年里沧桑了许多的大姐,还有始终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我。 我仍然觉得,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带给人力量,带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带给人由内而外的力量,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力量。它让人不需要整天把某本书中的话放在口边,但书的思想已经浸润了他,让他在生活中活得更好。 流浪地球2这样的作品 ...
《流浪地球2》观后感
在电影院看完《流浪地球2》,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的,一度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甚至我为了其中那算不上多么感动的情节而落泪。我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真正的,“星辰大海”的浪漫。整个人类的浪漫和理想。我甚至一度觉得科幻这个题材比传统文学,那些局限在个人家长里短的小说要伟大得多。但很快,我不这么觉得了。我仍然觉得,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带给人力量,带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带给人由内而外的力量,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力量。它让人不需要整天把某本书中的话放在口边,但书的思想已经浸润了他,让他在生活中活得更好。流浪地球2这样的作品,让我感到了极大的震撼,甚至让我有好好学习物理的冲动,但是,即便在电影中,也依然有着人类之间的勾心斗角,不同政治群体的争论,以及可以说让一些人感到心寒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一直都有,贯穿整个历史。我承认科幻带给我那似乎高出了俗世的理想,但那里我们每个具体的人都太远太远,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人整日中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困扰着,即使一时为电影所激励,却仍是难以忽略、忍受生活中的贫瘠。我想要的文学,是能够帮助各种各样的人,无论他的生活现状有多么贫瘠,他都可以从文学中获得抵御的力量。
前几日看了《爱 ...
香蕉、网文和批评
最近看到看到网文作者愤怒的香蕉退出知乎,删除了以往的所有回答。有些难过,他几个月前退出了微博,退出前发的最后一次文也让人唏嘘。
很喜欢他的小说,让我在读得“爽”的同时还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很喜欢这个作者,因为总是可以看到他的认真,一是他的小说,二是他的随笔,三是他在知乎上的回答。甚至我还在知乎上私信过他一个问题,他也回复了。
然后我看到了有人问以往保存了香蕉的回答的。有个人发了出来,我也就看了。
看了之后感触良多。
特别是讲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的时候。
总有人批评网络文学内涵少,立意浅,思想不深刻,内容不严谨,不过是爽文而已,反正就是瞧不起。我就很想问:“你来找网文是想看什么?为什么不去看名著,不去看哲学?网文吸引你的是思想吗?”
香蕉说:“你写篇不爽的文章,他看吗?你写篇有内涵的文章,他看得懂吗?”
你想看严肃文学,那么多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你都看了吗?你想了解深邃的思想,康德、尼采你又看了多少?你想看理论严谨的,知网不香吗?作者真花大篇幅论证,你真的愿意看吗?
我想好的网文不在于立意真的有多么深刻,而在于它_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我们,在我们沉醉地看着时,将 ...
关于不确定性
无意间又在b站上看到了《海上钢琴师》的一些片段,又一次反复思索着男主他不愿下船的理由。电影中有说“但一想到,在那无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他就迈不出脚步。”在我看来,这是他对未知的恐惧,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轮船上,船有多大,有多少人,会驶往何处,他都知道,他知道他住在哪,他知道他是个钢琴师,可若是下了船,别说身份证了,连身份证号都没有。他对于社会是难以有归属感的,他又怎能融入这个社会。。陆地太大了,有着太多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他不能够再活在他熟悉的世界了。在托纳多雷的另一部作品《天堂电影院》中,讲过一个小故事:士兵爱上了公主,公主说如果他能在她的窗下等候100天,就嫁给他。士兵无畏风吹雨淋,在公主的窗下等候了99天,即将成功时,他离去了。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是开放性的,我看到一些弹幕说,99天为爱情,留下一天为尊严。当然是有一定道理,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解释,我认为士兵能为了爱情坚持这么久的士兵,不会为了尊严放弃即将到来的爱情,或者说,我觉得追求爱情时,不必强求尊严,可能有人会觉得放弃尊严就是“舔狗”,我并不这么认为,具体原因就暂且不做解释了。我觉得士兵放弃的理由和19 ...
关于悲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讨厌悲剧,或者说是害怕悲剧。我害怕看到悲剧,看到主人公伤心欲绝的样子。我也会很心痛,难过,心情非常压抑。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创造悲剧。鲁迅是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我不理解,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不让它美好下去呢?为什么要偏执地去毁掉它呢?我能够明白一个原因:借由悲剧来展现感情的深厚,悲剧能够展现出感情的力量,能够让大家看到感情的动人之处。我也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欢看悲剧的,我自己也能够感受到悲剧的动人之处,只是它带给我的心痛超过了感动。许多人都羡慕悲剧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谁又愿意自己去找寻悲剧来验证感情呢?你希望你的生活平淡还是像悲剧中的那般精彩呢?悲剧能够展现感情,但并不是获得感情的方式,感情还应当是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喜欢英雄,喜欢看到精彩纷呈的故事,可是你是否愿意自己去经历英雄经历的困难呢?我很崇拜我的一个优秀的学长,我曾问他,你希望你妹妹和你一样优秀吗?“不是很想,那样太累了。”再说说关于逆袭、逆转这些词。最近看了不少NBA,也看到了几场反转,绝杀。这些很精彩,很好看,但我并不觉得反转或是绝杀等会被媒体捧上天的就是最厉害的。最厉 ...